| 摜(guàn)牛是回族傳統的體育項目。回族的摜牛,與西班牙的斗牛是不大一樣的。西班牙斗牛要用劍把牛刺傷。而回族的摜牛,不傷牛身,完全靠個人的勇敢與力量、靈活與技巧來把牛摔倒。回族群眾在表演摜牛時,一般都機智靈活,面對觸角似劍,被逗得暴跳如雷的大公牛,跨步向前,雙手緊握兩只牛角,全神貫注,用力把牛頭擰向一側,然后馬上用右肩扛住牛下巴把牛脖子使勁一別,大公牛前腿立刻跪下,隨即用力壓住牛的頸部,通過“擰、扛、壓”等一系列動作,把大公牛摜倒,使之四腳朝天。這也叫“扛摔”,是摜牛運動員的絕技動作。 摜牛活動在回族聚居區比較受重視,這主要與回族群眾愛吃牛肉,經常宰牛有密切關系。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回回營,居住著近千戶人家,他們每年過宰牲節時,一次要宰上百頭牛。每次宰牛都要把牛趕在一起,然后由四五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用繩子和木棍把牛捆住摔倒。有一次,在捆一頭大公牛時,一個小伙子被牛頂傷,不久“無常”了。鄉親們為此傷心。第二年過宰牲節時,有一個勇敢聰明的年輕人,他眼尖手快,不用別人幫忙,一個人用敏捷的動作把牛摜倒了。鄉親們贊口不絕,由此傳為佳話。在他的影響下,以后每年到了宰牲節,有不少精明強干的小伙子一個個來摜牛。從此以后,摜牛逐漸成為回族群眾喜愛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項目,并在每年宰牲節時專門進行表演。 在1982年和1986年兩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回族的摜牛參加了表演,獲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受到兄弟民族和國外穆斯林朋友們的一致好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