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肉?;摹笔菑哪囊荒觊_始的,很少有人能說得清。只知道曾經肉牛成群的山坡、原野和村落,再難以看見牛的身影。連鄉下一些年幼的孩童也不知牛為何物,跟著爺爺奶奶到牛場去看牛,像進了城里的動物園。國人餐桌上也很少有本土生產的牛肉,替而代之的是通過多種渠道而入的“洋貨”。荷蘭的、巴西的、阿根廷的……,通關的,走私的,高價的,低價的,該來的不該來的漂洋過海都來了。和西方國家相比,雖然中國的人均牛肉占有量還很小很小,但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市場是極大的,中國牛肉消費總量已居全球第四位。于是,大批“洋牛肉”蜂擁而至,擠占中國的牛肉市場,沖擊著中國肉牛業的發展。荷蘭合作銀行從事食品及農業研究的北京代表處高級經理潘晨軍日前在中國牛羊市場展望媒體簡報會上說,隨著中國進口牛肉政策的寬松以及消費量增長的需求,預計2010年內中國將成為牛肉凈進口國,失去市場話語權。 潘晨軍對中國肉牛市場的評估是否準確有待驗證。中國肉牛業的冷落、蕭條和萎縮卻是不爭的事實。不少人在研究中國肉牛業的怪異現象:一方面市場需求旺盛,成本迅猛增加,另一方面卻是肉牛銷售價格低迷。2009年,我國牛肉價格最高值出現在春節前夕,生鮮牛肉市場價達到每公斤29.2元,這樣的價格只有部分基礎母牛存欄四、五十頭以上的規?;B殖企業處于盈利狀態,多數養殖企業和養殖戶虧損。原因主要是牛源奇缺價格高,養殖戶買一頭300公斤重的架子牛需6000元左右。飼料價格昂貴,玉米每斤市場價已達到1元錢,農村勞動力工資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平原地區肉牛養殖多采用全舍飼喂養,飼料來源主要依賴秸稈和精料。養殖成本的大幅提升,使得利潤空間極小,越來越多的養殖戶不再養牛。效益低下,利潤遞減,致使農區肉牛養殖發展遲滯。 私屠濫宰是造成我國出現“肉?;摹钡挠忠粋€原因。雖然近些年來我國肉牛屠宰有所規范,但因管理力度不夠仍存在大量私屠濫宰現象,大批后備母牛、能繁母牛以及妊娠母牛被宰殺。私屠濫宰不僅影響產業的健康發展,還會對牛肉市場造成諸多負面影響。牛肉質量差,安全隱患多,打水肉、病死牛肉也混跡于市。來自中法肉牛研究與發展中心的專家認為,中國肉牛的屠宰量、屠宰速度嚴重超標,屠宰加工速度明顯超過養殖存欄速度。據了解,世界平均水平肉牛屠宰的安全線是25%,即存欄100頭牛屠宰25頭左右,中國目前的屠宰速度已經超過40%,這也是導致產業萎縮的重要因素。 有人說肉牛業是我國農業產業中最具潛在競爭力、少與人類爭糧食的黃金產業,這話很有道理。肉牛業經濟容量大,帶動力強,不僅關乎到國人的菜籃子,而且還支撐著飼料、皮毛、動物保健等其他產業。在當前擴大內需的宏觀形勢下,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使之盡快成為我國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我們的友鄰韓國和日本兩國財政連續多年投入巨資,用于本國肉牛品種選育和產業發展,使韓牛、和牛步入了世界名牛行列。既然是名牛身價也的確不凡,韓牛肉、和牛肉端上中國人的餐桌,便賣出了天價,每公斤近千元人民幣,相當于中國牛肉的幾十倍。13億中國人不能永遠靠吃“洋牛肉”過日子,這樣既失臉面也浪費錢財。擁有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農業大國不可能沒有自己的肉牛產業,中國“肉?;摹币膊豢赡苡肋h荒下去。只不過中國肉牛業的復興和發展要走漫長而艱辛的路。要下很大力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