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成功獲得“全國奶業百強縣”稱號后,新疆呼圖壁縣又提出沖刺 “全國奶業30強”的目標。 前不久,記者在呼圖壁縣采訪時了解到,去年,呼圖壁縣制定了以打造全國三十強奶業基地縣為目標的發展規劃,計劃通過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社集中飼養模式,提高奶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力爭到2012年使全縣的合作奶牛飼養量達到7萬頭,奶產量達到20萬噸。 吳佩東的“托牛所”就是借著這股東風在今年迅速發展起來的,按照他的規劃,今后,寄養的牛將達到千余頭。 吳佩東是二十里店鎮的農民。在他的“托牛所”里,幾十頭奶牛或吃草或悠閑地甩著尾巴,柵欄外高高地堆著棉籽殼。吳佩東進進出出地忙碌著,他的“托牛所”里一共寄養了400多頭牛,近期預約寄養的牛還有近百頭。 呼圖壁縣養牛的歷史始于上世紀80年代,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傳統農業遇到市場壓力,呼圖壁縣決定以發展畜牧業尤其以乳業為核心。 從2010年開始,呼圖壁縣加大扶持奶業及畜牧業發展,縣里每年安排1000萬元以上的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引導農戶參與標準化養殖小區和擠奶廳、托牛所建設。目前,全縣規范化奶牛養殖小區達到30個,依托奶牛養殖小區,全縣還建起了13座集中擠奶廳,今后3至5年集中擠奶廳將增加到30個以上,實現農牧區全覆蓋,同時,各鄉鎮還組建了16個奶業合作社、4個托牛所,最大的托牛所奶牛數量達到200多頭。 為確保優質奶源,縣里給每頭奶牛補助1000元,對養牛50頭以上的大戶進行財政貼息,還統一購買了價位高的優質凍精育種奶牛,建養殖小區,統一配置飼料,扶持規模化飼養。 呼圖壁縣委書記曾春雷說,隨著奶業的發展,呼圖壁已經創出了自己響當當的品牌,落戶當地的“維維”、“西域春”等乳品走南闖北,開辟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據悉,這些企業輻射帶動了一大批奶牛養殖戶參與發展奶牛業,全縣奶牛數量快速攀升,2002年底為8000頭,2010年僅荷斯坦奶牛存欄數就達到4.75萬頭,年產鮮奶16.8萬噸。全縣農牧民來自奶業的純收入達到1200元,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農牧民中都出現了養牛致富能手。 本文來源:天山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