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位于開縣的飼料生產企業,幾年前還只是一個小作坊,但短短的幾年時間卻發展成為一家科技型企業,產值超過3.5億元。 近日,重慶開洲九鼎牧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鄒振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變身”的一個重要原因——2009年至2010年,大約一年的時間,企業“一口氣”申請了12項發明專利。正是這些發明專利,為企業挖來了兩桶金。 用中草藥代替抗生素作飼料添加劑 每個配方試驗不下一百次 今年64歲的鄒振可曾經從事過30多年的基層畜牧獸醫工作,1997年他注冊了自己的公司——重慶開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并在2000年取得飼料生產許可證后開始進行飼料生產。 和其他飼料生產企業一樣,他的公司最初也是在飼料中添加適量允許使用的抗生素藥物,用以提高畜禽對疫病的抵抗力,促進畜禽生長。但這個位于開縣縣城內、占地只有大約3畝的小作坊,生意一直沒有太大起色。“當時每年產值大概幾百萬,在行業中算差的。”他坦言。 2002年,憑借自己對行業的深入了解,鄒振可發現,中草藥飼料有很廣闊的市場前景。 “特別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也更加看重。”他說,用中草藥代替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劑,不會造成抗生素殘留、產生耐藥性,可以從源頭上避免餐桌污染。于是,他決定研發中草藥飼料添加劑配方。 “剛開始時,也特別惱火,走了不少彎路。”鄒振可說,為了找到適合的中草藥添加劑配方,每個配方研發出來以后,都要試驗不下一百次。由于只顧著研發,2002年至2005年,企業產品銷量平均每年都會下滑20%。“本來每年就要投幾十萬元搞研發,銷量下降又讓企業收入減少了。那段時間,企業經歷了最艱難的階段,員工走了大概三分之一。” 鄒振可說,不管朋友、家人怎么勸,自己都從沒有過放棄的念頭。“我始終相信,別人堅持不下來的事情,我堅持下來了,那就離成功不遠了。” 他的確成功了。剛申請專利不久,企業就迎來了“第一桶金”——2010年4月,這個原本在縣城里的小作坊,搬進了開縣工業園區趙家輕工食品產業園,占地規模也從3畝擴大到了50畝。“有了技術作支撐,我們也成了科技型企業。一年產值就有3000多萬了。” 12項專利引來外地企業“大手筆”投資 專利作價近2000萬元 2012年10月,開洲牧業與湖南九鼎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后者決定投資2000萬元,共同從事中草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 九鼎集團是國內飼料行業著名的大企業,而且此次合作還是九鼎集團主動找上門來牽的手。“‘攀上’這樣的公司,最開始我心里也沒底。畢竟我們企業規模在行業內還是算小的,又地處偏遠的縣城,交通相對不便。當時除了專利,什么合作‘資本’都拿不出手。”鄒振可坦言。 那是什么讓九鼎集團對開洲牧業另眼看待? “他們相中的,就是我們手上的12項發明專利。”鄒振可告訴記者,在簽約的3個月之前,九鼎集團一位副總僅僅到開縣考察了兩次,合作就基本上敲定了。 最終,這些專利作價近2000萬元,在新創建的公司中占股49%,企業也迎來了“第二桶金”。 據了解,如今,開洲九鼎牧業已經建立了1條10萬噸的飼料生產線和1條2萬噸的飼料添加劑生產線,產品已銷售到四川、湖北、陜西、山西等地。 截至目前,圍繞中草藥飼料添加劑,企業已累計申請了17項發明專利,其中11項獲得授權,此外,還申請了14項實用新型專利,16項外觀設計專利。 “為此,我們雙方也準備再共同追加9600萬元投資,明年再上馬兩條生產線。”鄒振可表示。這些投資中,一半以上將來自于九鼎集團。隨著更多資金的注入,企業也將進一步做大做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