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期間,我國市場持續油強粕弱格局,隨著美豆失守900美分以來,豆粕終端市場交投信心也再次受到沖擊。伴隨著進口大豆龐大到港預期、部分油廠逐漸高企的開機率以及終端養殖需求緩慢恢復,多數油廠持續加大銷售力度和庫存消化,一些南方工廠甚至一度報出負基差;但另一方面,人民幣持續貶值推高大豆進口成本,且未來仍具貶值空間,而部分油廠或因維持榨利、或因豆源銜接問題而相繼停機,也限制了豆粕現貨價格進一步的下跌空間,臨近周末,南方一些工廠豆粕基差報價有所上漲。總體來看,近階段我國豆粕現貨走勢“漲亦難,而跌不甘”,而來自進口大豆的持續到港壓力仍是市場隱憂,在國內豆粕現貨市場多空因素并舉之下,暫難有大幅反彈空間,終端市場仍不宜過分追漲,而庫存不足者則可適量逢低增加庫存周期。 一、近月我國進口大豆到港量預期龐大,但區域間供應呈現明顯差異性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11月份國內大豆進口量為739萬噸,環比10月份553萬噸增加186萬噸或增幅33.63%,而據匯易統計數據顯示12月份進口大豆到港量高達814萬噸,市場其他結構預計到港量還要略高。在如此龐大到港量和預期供應壓力之下,國內市場似乎并未明顯有所反應,尤其是在北方部分供應相對偏緊地區,油廠大多現產現提,但另一方面南方則到貨相對正常,且伴隨著當地油廠開機率的大幅提升,個別油廠已因脹庫停機,甚至一度報出負基差,當地豆粕價格也隨之成為國內南北市場的價格洼地。但另一方面國內油強粕弱的相對格局仍在持續,供應的預期過剩仍然成為桎梏豆粕價格上行的主要利空,各方仍在繼續關注隨著12月份油廠開機率回升之后帶來的供應壓力釋放點究竟在哪里。 來源:中國匯易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