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確定的是,為了降低實現玉米去庫存,必須調減新季度玉米種植面積。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5月份預計,2016年我國玉米播種面積為3717萬公頃,較2015年下降94.7萬千公頃,降幅2.5%,播種面積下降主要體現在東北四省區和河北省。 對此,農業部提出,要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穩定水稻和小麥生產,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的玉米種植,擴大糧改飼試點。 不僅如此,還要形成全產業鏈去庫存的思路,即把“糧倉”變為“糧倉”+“肉庫”+“奶瓶”+“糖罐”+“燃料箱”。 對此,據農業部相關數據顯示,三季度生豬存欄數據將有實質性扭轉,這對玉米去庫存來講,無疑是利好消息,生豬存欄回升,優質玉米需求強勁。 “東北臨儲庫點開始巡查,或對臨儲收購節奏產生影響,2016年每年東北的300-400萬噸可能提前在1、2月份輪換,隨行就市,這無疑將加快糧食周轉出庫的頻率。”東北一家玉米貿易分析研究員對近期行情做出了上述判斷。 就玉米深加工而言,企業同樣具有較大的玉米原料需求。據東北一家市場機構的調查,5月中旬,該市場機構對東北、山東、河北等地區的38家淀粉企業,有30家處于開機狀態(其中11家未滿負荷生產),其余8家處于停機狀態。玉米淀粉行業開機率仍較高,市場供應壓力尤存,對現貨市場形成利空,這必將提振玉米需求。 政府方面也積極出臺政策,吉林省出臺玉米深加工企業補貼落地,對本省深加工企業1-6月自采自用省內玉米將獲得150元/噸的補貼,而且,2013年的臨儲玉米出庫300多萬噸(定向)給吉林省深加工企業,運輸距離超過50公里,給運費補貼。 瞄準市場方向,完善配套政策 “農民普遍知道臨儲政策取消,但是對于改種什么作物仍比較迷茫。我這里已經開始了玉米大豆輪種試點,但是,種大豆不如種玉米掙得多,畢竟產量低啊,如果國家能對大豆穩定在一定收購價格,可能農民還能接受改種。”吉林榆樹市大川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大川告訴記者。 政府缺少相應的政策引導,農民是否改種仍靠自己主觀判斷。“在德惠,雖然玉米價格一直在下降,農戶也知道現在的形勢種玉米肯定不行了,但是沒有合適的農作物能替代種植玉米的收益,而且種植設備、技術、條件等因素制約難以改種。”吉林省德惠市誠信邦農種植專業合作社聯社董事長陳曉光介紹,現在大伙兒想的比較多的是旱地改水田,掙得可能還多些。 “雖然補貼對我們盈利有重要作用,但是作為企業,我們還是希望能夠市場化,現在糧食都在國家手里攥著,市場上已經沒有糧食了,我們用糧很不方便。”多家玉米深加工企業表達了這樣的共同心聲,在市場里才能鍛煉我們本事,要是一直這么靠國家放糧食,而不是靠市場,我們原來的隊伍、能力、信息及客戶都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