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新季小麥收割工作基本接近尾聲,國內新麥市場的購銷序幕已然拉開,不過從5月份至今華北黃淮流域遭受連續降雨天氣,正值當地新麥大規模收割,連續的強降雨使得包括安徽、江蘇以及湖北三省份部分地區的新麥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倒伏,導致收獲的小麥發芽、霉變,進而使得新麥質量大幅下滑,由于“等外小麥”(指不符合國家收購要求(最低五等)的小麥)價格較低,與當前玉米價格負差漸顯,近來部分飼料企業對小麥采購產生興趣。 我們知道小麥的主要下游是制粉需求,能占到小麥總需求的80%以上,其次是飼料需求,而飼料方面的需求主要是以替代能量飼料玉米為主,也就是說在玉米價格高的情況下,小麥的飼料用量會增加,而若玉米的價格低位,小麥的飼料替代比例也將明顯下降。 據了解,5月下旬以來,國內玉米價格節節攀升,累計漲幅達200—500元/噸,目前江蘇、安徽玉米進廠價格在1900-2080元/噸,不完善粒小麥價格集中在1500-1900元/噸,廣東地區普通玉米價格1930-2000元/噸,而芽麥采購成本1700-2000元/噸之間,小麥飼用替代再顯優勢。目前不僅江淮地區飼料企業加大了不完善粒超標小麥采購力度,山東部分飼料廠也開始跨區采購江蘇、安徽兩省的飼料級小麥。 自2015年國內玉米臨儲價格下調及2016年玉米臨儲政策取消的市場情況來看,國內玉米價格基本進入了下滑通道,山東地區某深加工企業的收購價格從去年同期的1.2元/斤一路震蕩下滑,最低達到0.82元/斤的低點,跌幅達到30%。在一路走跌的情況下,農戶及市場主體售糧積極性高,加上東北臨儲收購量的影響,市場余糧逐漸減少。在6月初當地新季小麥陸續上市的情況下,多數貿易商處理玉米庫存轉向夏糧收購,也就導致企業玉米上貨量稀少,價格不得以接連上調,目前企業收購價又快速回升至1元/斤以上,上漲0.2元/斤左右。 玉米價格走高和市場供應渠道單一有很大關系。目前,國內玉米庫存主要集中在政府手中,雖然有關機構近期不斷加大庫存玉米出庫數量,但這些玉米從拍賣到出庫,再到進入終端企業,需要一個過程。保守估計,20天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對市場形成有效供應。再考慮到庫存玉米拍賣底價較高、出庫與運輸等費用較多、市場需求增長較快等因素,部分業內認為玉米價格會在較長時間徘徊在1元/斤附近。 在產區玉米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玉米銷區的價格也被動上漲。隨著玉米價格的反彈,玉米、小麥的價差在縮小,部分地區玉米價格已經超過小麥,因此部分飼料企業逐漸開始思考采購飼料小麥來替代玉米,這也就意味著新季飼料小麥的需求量或將有所增加。 據了解,玉米作為主要的能量原料,在飼料配方中占很大比重,一般在40%以上,玉米價格的變動直接影響飼料成本。 飼料配方中,小麥可以部分替代玉米,且一定量的替代并不影響畜禽的生長和生產性能。小麥用作畜禽飼料,除能量比玉米略低外,其他營養指標均優于玉米,如小麥的蛋白質含量比玉米高50%。 近年來,隨著小麥替代玉米飼用技術(如酶制劑)的不斷成熟,飼料企業在對小麥與玉米價格比較后,會擇優采購。 業內人士分析,短期玉米在市場貨源緊俏、下游企業缺糧的情況下,飼料小麥市場或能借勢迎來機會,建議在飼料小麥居多的江蘇、安徽、湖北等地的經銷商可低價采購飼料麥,待下旬或7、8月份伺機出售。不過6月底至7月初,國內市場糧價的走向需要關注優質糧可能在此階段拍賣的價格及成交情況,若按照理性高位的拍賣,7月乃至8月份國內玉米價格或將持續處于高位,當然期間也不乏高位震蕩的可能,若出現集中出庫等短時間內放大泄洪量的現象,預計7月中旬后價格或出現一定回落的可能,經銷商仍應時刻關注當前政策消息,低價存儲適時出售。 飼料小麥最佳出貨時間不可錯過 近期飼料麥替代的話題很火,據媒體報道,今年新麥臨儲收購要求嚴格,制粉企業也對新麥的赤霉病、嘔吐毒素等衛生指標把控嚴格。今年安徽中南部、江蘇中南部地區新麥麥質量普遍較差,基本以飼料小麥為主。河南南部、湖北等地雨后麥部分出現萌動現象,也基本以銷飼料廠為主。 機構評估2016/2017年我國小麥飼用量約為750-800萬噸。目前部分地區質差小麥收購價在1000-1600元/噸,與玉米之間的差價讓飼料加工企業看到了機會,出現采購意愿。市場分析稱,新季飼料小麥替代玉米的現象或不可避免,但是后期空間存在風險,還需要把握住合適的出貨機會。 飼料麥的替代比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后期玉米的價格,短期內玉米市場貨源相對緊俏,是飼料麥的機會。但后期必定會迎來政策性玉米拍賣,制約玉米行情,因此經銷商應密切關注即將進行的臨儲拍賣節奏和價格,如果政策性優質玉米拍賣的價格強勢維持高位,飼料麥的機會或將延續到8月份的新玉米上市,若集中泄庫對糧食市場沖擊太大,那么后期飼料麥市場行情并不容樂觀。另外,今年質差小麥數量大增,也讓飼料市場充滿不確定因素。因此,經銷商還是要謹慎把握貿易機會,無論囤貨或快銷,時刻掌握市場動態,把握最佳出貨時間。 來源:聯農聚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