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自4月中旬開始持續上揚之后,到6月底缺乏更多支撐價格上漲的因素,近期值得期待的月底種植面積統計報告市場也預期面積將會增加,而往年同期頻繁發生的天氣炒作暫未到來,在月底大豆面積統計報告出來之前的這段時間里,豆粕會如何演繹。 開機壓榨量大 市場供應多 自4月中旬開始,也就是豆粕開始漲價的時候開始,油廠開機率就普遍偏高,均在50%偏上;壓榨了數量較多的大豆,每周的壓榨數量最少的都在130萬噸左右,且其他每一周數量都比這周多,偏高的的油廠開機率及大豆壓榨數量,為需求市場提供了數量較多的豆粕。大豆壓榨之后產生的豆粕都在80%左右,所以豆粕市場供應還是比較寬裕。 下游需求有限 備貨不積極 按油廠大豆壓榨數量來看,每周產生的豆粕數量最少在80萬噸以上,而從油廠豆粕成交數量來看,能達到80萬噸的成交量的較少,這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說明飼料廠以及養殖戶備貨均不是很積極,或者是由于采取隨買隨用的備貨方式,亦有可能是購買商前期買了較多的遠期合同,但反映出來的一個問題是,下游需求或真沒有想象的那么好。 利多因素缺乏 豆粕寬幅震蕩 前期豆粕上漲的因素主要是外盤的炒作影響;近期,由于豆粕市場并沒有較多的利多因素支撐,在沒有能明顯引起波動的因素出來之前,豆粕未能如前段時間的一路上漲,而是處于震蕩的走勢,幅度較上兩個月的月度供需報告之后明顯增大,其中也不乏一些豆粕市場的泡沫或者美國大豆種植面積增加的市場預期影響。 總之,供需層面豆粕出現了供應寬松,需求未明顯好轉跡象,雖說月底美國農業部的種植面積統計報告將具有指導性的意義,市場預期在價格的上漲之后美國大豆收益將更高,種植戶將選擇種植更多的大豆。具體情況還是需要等具體報告出來,且近期天氣炒作再次成為市場的敏感神經。雖國內市場需求未出現明顯好轉,但美國方面的炒作不得不防,再加上進口大豆成本增加等原因,油廠亦不支持豆粕出現較大的跌幅,所以遠期來看,豆粕還是以看漲為主,重點關注美國月底種植面積統計報告及產區天氣情況。 最近傳說進口大豆檢查比較嚴格,這將影響大豆到廠時間;而近日油廠需要那些訂了遠期合同的能夠提前或者按時提貨,這讓我想說的是,供應這么多,需求卻有限,豆粕都去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