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全國玉米現貨整體偏弱調整,部分地區逆勢反彈,史上最嚴超限新規,華北產區連續陰雨抑制上量,政策層面的保穩引導及消費回暖等諸多因素,打破了近年“十一”之后必大跌的魔咒,但糧源增量供給壓力不減,國內玉米產業或將真正意義上全面進入深度調整期。 經歷前期集中出欄,可出欄大豬存欄減少。10月17日起,東北、華北率先領漲,此后便持續呈緩慢上升態勢,自繁自養養殖利潤重回600元/頭以上,伴隨南方臘肉制作陸續啟動,市場對后期生鮮豬肉消費預期偏樂觀。10月深加工產品受玉米價格帶動整體走勢向好,淀粉行業利潤回升至50~100元/噸、開工率回升至75%左右。 除來自消費層面的回暖提振和政策層面的保穩引導外,自身供需結構調整帶來的其他市場新矛盾也較為顯著。一方面,中遠期玉米偏弱預期制約用糧企業采購補庫進度,9月新糧陸續上市以來加工企業整體維持以銷定產的低庫存策略,價格波動頻繁也限制貿易走貨規模,企業被動接受行情變化程度提升;另一方面,華北糧價反彈令東北玉米優勢漸顯,但近年過度依賴臨儲收購令產地裝運、發貨等物流貿易方面軟硬件能力退化,加之不少 貿易商等待觀望,缺乏參與主體和外流活力致東北有糧發不出困難突出。 雖然有中儲糧輪換收購啟動、東北深加工補貼等利好支撐,但糧源增量供給壓力不減,進入11月如果沒有長時期不利天氣干擾,面對東北集中上量問題、華北天氣好轉后糧源的出路問題,玉米現貨將啟動新年度第一波真正的探底過程。 除不可控的天氣等因素影響供給帶來價格波動之外,當前市場主體或主觀謹慎或客觀被限而降低貿易購銷活性的矛盾以及其能否調和問題,與玉米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及影響密不可分,原本期望改革可以達到的相對良性的市場心態及供需結構的“破”“立”,在未來仍需較長時間進行調整。 11月之后東北產區集中上量在與中央儲備輪入規模和產地加工企業消耗等博弈情況或基本明晰,糧源跨區域外流關內也會陸續恢復,伴隨去庫存背景下玉米總產占全國44%的東北市場活性再度打開,國內玉米產業或將真正意義上全面進入深度調整期。 中國玉米產業發展當前主要面對的是8年來臨儲等政策認知被固化的問題,國內玉米產業發展任重道遠,各參與主體應放下執念、摒棄幻想,真正回歸市場才是惟一出路。 本文來源:糧油市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