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中央電視臺主辦的“2017央視財經論壇暨中國上市公司峰會”于12月11-12日在北京舉行,主題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出席并演講。作為中國養豬大王,劉永好養豬養了三十多年,已經把養豬進入產業化。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 據了解,中國是豬肉最大的需求市場, 全世界一半的豬養在中國,中國每年養豬近7億頭,一萬多億產值,在農業領域遠超雞鴨魚,甚至超過水稻麥子。劉永好稱,“中國人喜歡吃豬肉,似乎沒有豬肉就過不下去了。” 但是現在因為美麗鄉村建設和別的一些原因,有些地方不讓養豬了。可需求又存在怎么辦?劉永好表示,這就需要規模養豬,科學養豬,現代養豬。 現在農民養豬越來越少了,而且傳統養豬都臭臭的,但是科學養殖不同,他表示,現在養豬已經不是農民朋友簡簡單單的養殖,很多都是大學生,他們采樣分析,進行科學研究。“這次我們去北大清華,這些學校的高材生甚至EMBA也愿意去養豬。” 因為現代養豬已經通過大數據以及各種技術的應用進入了自動化,劉永好介紹道,“我們豬場里幾乎看不見人,喂水、喂料、除污都是自動化。” 養豬場里恒溫恒濕,與外界隔絕,防止和別的動物交叉感染,通過研究提前消滅或者預測疾病,使產品質量得到保障。在除污方面,養豬場把污染物實現干濕分離,干的作為有機肥料,濕的污染通過過濾循環使用,幾乎沒有污染排放。此外,養豬場還會通過大數據預測對豬進行合理放養。在加工運輸方便,豬肉會使用專用包裝以及運輸,提高豬肉保質期。 通過科技、通過移動互聯網、通過大數據,使得農村最傳統的古老的養豬業,逐步信息化了,“帶來的價值是驚人的。”劉永華表示,農民收入增長30%以上,更重要的是它避免了有病帶來一個集中的死亡,血本無歸這種情況。 現在養豬已經逐步規模化了,一頭豬大概一年大概賺一兩百塊錢,要一千頭,兩千頭,五千頭,甚至是一萬頭才能形成規模。 新希望正在試驗,一個幾千頭豬的養豬場,基本上一個人都沒有,全是電腦控制。但是隨時它的狀況都通過信息化,通過采集,通過上千個采集系統把它歸結起來了,通過計算機來控制。溫度高了怎么樣降溫?溫度低了怎么樣升溫?氨氣高了怎么樣排氣?母豬是不是發情了?是不是要配種了?它吃得怎么樣?都有記錄。 劉永好表示,這些不單單是機械化,而是機械化和信息化的結合,機械化、信息化和計算機科學和智能技術的結合,正逐步運用到中國養殖業上。劉永好透露,新希望正在考慮興建一個無人豬場——機器人(19.020, 0.20, 1.06%)養豬工廠。 來源:互聯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