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聚氰胺危機后,乳業巨頭紛紛斥巨資興建自有牧場。19日下午,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告訴網易財經,8月底,伊利在呼和浩特將有一養殖規模達1.5萬頭的大型牧場竣工。 張劍秋表示,為保障奶源可控,伊利加大了對自有牧場的投入。8月底至9月初,這家占地4000多畝,擁有1.5萬頭奶牛的牧場即可竣工。不過,張未透露牧場的投資規模。 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崑岡曾對網易財經表示,一座5000頭奶牛規模的牧場每天產奶量約為70至80噸,基礎投資需要2-3億元。據此推算,伊利這筆牧場投資代價不菲。 目前,伊利擁有優質牧場近200個,可控良種奶牛超過200萬頭。同時,在伊利的形象廣告中,更是以“三大黃金奶源地牧場”為主要訴求。 伊利擬提高原奶收購價 年底前建24家奶聯社 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向網易財經詳解了其奶源規劃:年底前建成24家奶聯社;給予規模牧場的原奶更高收購價。 張劍秋表示:“從2006年到2008年,伊利投入了27億元用于升級奶源、牧場建設。今年,伊利特別拿出資金,為奶聯社找土地、蓋廠房,建設基礎設施。奶聯社只需要租賃廠房,引進奶農,即可經營。到年底,這種奶聯社在呼和浩特會有20家;黑龍江也有4家。” 奶聯社中,奶農以奶牛入股,專業養殖公司負責飼養,奶農得分紅。張劍秋:“這是解決分散飼養情況最便捷的方法。規模化、標準化的養殖模式,能極大地提升奶源質量和奶牛單產。奶農沒有了經營風險,收入穩定;秸稈等農作物還可以賣給奶聯社。這是各方都能獲利的模式。” 除奶聯社外,伊利著力發展的奶源還包括自有牧場、合作牧場、家庭牧場。“奶源模式很多,關鍵是質量可控。”張劍秋解釋,“對于奶聯社等規模化經營,伊利會給一些扶持。例如實行差別收購價,散養、普通牧場、有機牧場的原奶,收購價格是不一樣的。伊利希望通過價格手段,鼓勵奶農參加規模化飼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