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都農業是北京中恒興業科技集團今年初在重慶豐都設立的一家全資子公司,注冊資本為1.8億元。據集團董事長秦亞良稱,成立這家分公司的目的,是要投資4.7億元在豐都啟動肉牛產業鏈建設:2.7億元用于發展養殖,2億元用于建設屠宰加工廠。 中恒興業集團成立已有15年的歷史,其研制的產品從Mp3、Mp4到電視采編系統,再到GPS導航儀,算得上國內最早生產數碼播放器的企業,還是北京奧運會視頻展示系統的服務商,集團有11家子公司,年銷售額達70億元。一家高科技IT公司為何跨行業來渝投巨資養殖肉牛?前不久筆者帶著滿腹疑問來到豐都,在養殖基地與從北京專門來此視察肉牛項目的秦亞良碰了個正著。 在接受筆者采訪時,秦亞良拋出了恒都農業發展養殖業的近期兩大目標: ———到2013年,在豐都肉牛繁殖基地新增能繁母牛6萬頭,在市縣外購買能繁母牛2萬頭。 ———同步開建屠宰加工基地,到2013年實現年育宰優質肉牛5萬頭;到2018年,形成年屠宰10萬頭肉牛的加工能力。 培育優質山地黃牛秦亞良告訴筆者,引發他跨界養牛的沖動,緣于去年的一次北美考察活動———當時他帶了15個員工去加拿大考察當地牛肉加工設備的市場容量,卻在無意中發現了國內肉牛養殖產業的危機。 一天,考察團來到此行的最后一站,一家肉牛養殖農莊。他們了解到,這里的肉牛一般是在草地上天然放養,養殖成本很低,養牛戶還可以獲得政府補貼。所以,其出口到國際市場的牛肉價格低,肉質好。他們出口中國牛肉的到岸價,比本地牛肉價格每500克還低1元。“如果他們的產品大量進入中國,國內的養殖企業將無力招架。”秦亞良判斷,“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下,肉牛養殖產業大有可為。”這是他跨入肉牛行業的主要原因。 入行容易,要站穩腳跟卻不易。“肉牛養殖跟經營IT業一樣,也需要創新。”剛進入養殖的秦亞良認為,肉牛品種培育和銷售模式的創新十分重要。 在發現國內養殖行業危機的同時,他們也了解到,國際市場上不同品質的牛肉價格差別很大。比如,牛肉上有著大理石花紋的大理石牛肉品質好,價格也比普通牛肉要高出1/2。而且他還發現,肉質越好,市場生存空間就越大。 基于這樣的認識,恒都農業開始著力培育優質肉牛品種。該公司從全國各地精選引進了5種良種肉牛,經過兩次雜交兩次混交,最后培養出了豐都自己的肉牛品種———山地黃牛。 “培育優質品種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工作。”秦亞良感嘆。為了提高品質和效率,恒都農業將養殖環節細分為3個階段。前6個月為嬰兒期;6個月~12個月為兒童期;12個月~24個月是強化育肥期;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環境,有的階段適合圈養,有的階段適合草地放養,不同階段的最佳食譜也不一樣。在不同的環境中,使用不同的飼料配方,牛犢的生長速度差別很大。為了提高效率,在公司的協調下,讓農民各自從事不同環節的養殖。 其間,他們遇到的問題也不少。如何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如何協調農戶間犢牛的換時養殖交易?在農民領養期間,母牛病了或者農民不愿意養了怎么辦?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恒都農業還專門建立了示范養殖場來協調這些工作。 筆者看到,占地1000畝的養殖示范基地已建起來了。200畝用于建牛舍,800畝用于種草。秦亞良指著辦公室窗外的鏟車說,“牛舍已經建了2/3,剩下的工程將在9月底完工。” 農民的圈,公司的牛“我們的第二點創新,是讓農民‘領養’公司的能繁母牛。” 恒都農業有關人士稱,所謂領養,即養殖戶從公司免費借母牛。牛還是公司的牛,只要在8年之后,母牛失去生育能力時農戶再把牛交還給公司。在這8年中,母牛生的牛犢歸農戶所有,公司不參與收益分成。農戶與公司之間,也并沒有簽訂必須互相買賣的合同。但母牛是從公司借的,只要恒都收購牛犢的價格不低于其他公司,農民自然會把牛犢賣給恒都農業。這樣一來,我們就掌握了牛源,也保證了肉牛的品質。 當然,并不是誰都能免費領養能繁母牛。“在領養之前,養殖戶必須把牛圈建好。” 當地養殖企業主蔡興全有200多頭肉牛,當他聽說恒都領養母牛不要錢,就按照每頭牛占地6平方米,每6頭牛1個圈的規格,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建起了3排牛圈。“建設成本每平方米70元,共花掉23萬多元。” 今年3月,蔡興全與恒都農業簽下“領養協議”,一口氣拉走了546頭能繁母牛。“我承包了3000多畝的荒山草地,現在可以充分利用了,如果不夠牛吃,還可以補充飼料。”花錢不多就擴大了自己的養殖規模,想到這里,蔡興全滿臉堆笑。。 滿臉堆笑的還有秦亞良。他算了一筆賬:如果企業完全靠自己養殖,這500多頭牛的征地,建設成本要140萬元。兩年內,每頭牛的養殖成本按4000元計算,500頭牛就又要耗掉200萬元資金。一頭牛從犢牛到消費終端,整個鏈條中可產生8000元~9000元的利潤,其中加工環節30%,銷售環節40%,而養殖環節是最低的,大概只有30%。而這一環節需要兩年時間,生產周期最長。事實上,“雖然養殖可以產生收益,但是收益低,而且周期太長,企業付出的機會成本也太高。” 養殖環節生產周期長、占地面積大、勞動強度大,企業自己經營必然要面對征地成本高、人工成本高的現實。把能繁母牛交給農民去養,秦亞良與蔡興全一樣,都覺得自己占了大便宜。 截至目前,有440戶農民領養了5714頭能繁母牛。少則領養幾頭,多則領養幾百頭。除養殖企業和散戶領養外,合作社領養占了四成。 聽著秦亞良的介紹,眼見一輛農用車拉著6頭牛出了養殖場。尾隨著這輛農用車,筆者發現,在公路兩旁很多地方,農民都在建牛舍。“公司已在四川、陜西、山東、河南等省市縣,與當地畜牧部門、養殖場戶簽訂了近萬頭能繁母牛購買合同,預計暑天過后,可供能繁母牛11000頭。”秦亞良說。 與金融機構“做鄰居”除了品種和模式的創新,金融的創新也是重要一環。 公司小額貸款擔保部員工李文彬不明白,在恒都農業剛剛注冊的時候,秦亞良對辦公地點的選擇顯得十分挑剔,當地畜牧部門介紹了很多離項目所在地較近的辦公樓,他都不滿意。最后卻看中了農業銀行豐都支行所在大樓的7樓,公司的樓下就是支行的辦公室。 “一家農業企業,為什么非要跟金融單位貼得那么近呢?”李文彬當時不理解,后來才明白,“我們不僅要與銀行做鄰居,還要在公司成立農民小額貸款擔保部。我調到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擔保部工作后,時常要和銀行放貸員一起下鄉做放貸調查,與之鄰近,擔保業務協調起來就方便很多。” 事實上,在這之前,秦亞良就有讓農業企業與金融企業交好的“預謀”。如今,農業銀行豐都支行和重慶市農村商業銀行豐都支行都已經為恒都農業授信。其中,重慶市農商行授信2.9億元,目前已經落實了6400萬元。 李文彬告訴筆者,公司前期投入了1億多元,其中自有資金3000多萬元,用于購買母牛。其他資金都是從銀行借來的。“倘若只靠企業自身,很難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因為每個環節都需要資金,而企業的信用和資產不足,融資能力也有限。” 在李文彬看來,放棄養殖環節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把農戶信用也納入養殖體系。農戶可以把自己的房屋、林地等抵押給恒都農業,經過恒都農業的再擔保,然后從銀行融資。目前,除為恒都農業授信之外,市農商行還將為領養恒都母牛的農戶集體授信2.1億元,由恒都農業為農民提供貸款擔保,手續正在完善落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