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目前,云南、貴州等西南省區旱情嚴重,奶牛養殖面臨嚴峻考驗,為指導災區抓好奶業生產,農業部奶業管理辦公室組織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與云南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開展災區實地調研,根據云南、貴州奶業狀況,提出旱災后恢復技術措施,供災區奶農參考。 一、想方設法,增加飼草飼料有效供給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人力物力投入,著力田間管理,在水源條件較好的地區,努力澆灌牧草,把旱災損失降到最小。二是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資源,積極開發利用農作物秸稈生物飼料。如貴州省農作物秸稈年產量約為1100萬噸,其中玉米、水稻和薯類秸稈約880萬噸,占80%,但目前全省秸稈實際處理利用率僅為6%左右。如果全省農作物秸稈采用青貯、氨化、生化發酵等方法處理,將利用率提高到20~30%,可保障15~20萬頭奶牛或47~72萬只羊的粗料供給。三是水分含量在60%以上的蔗稍要及時制作成青貯保存;水分含量在30%~60%的蔗稍切碎或揉碎后,按干物質添加2.5%的尿素和3.0%的生石灰制作成氨化飼料;水分低于30%的蔗稍曬干至15%以下貯存,飼喂前再粗粉碎或揉碎。四是對青苗較為整齊的苜蓿要及時刈割并松土,以減少水分蒸發、保墑保苗。抓住下雨的有力時機,或在有可利用水源的地方補種青貯玉米和苜蓿。五是在粗飼料供給不足、質量下降時適當增加精飼料的飼喂量,同時增加鈣、磷等礦物質的供給,防止奶牛發生軟骨病。六是從東北、西北等牧草產量豐富的地區購買苜蓿、羊草等優質牧草。 二、開源節流,保證奶牛飲用水供給 奶牛飲用水需求量大,要求較高,除非迫不得已,不提倡用人使用過的生活用水喂牛。可采用以下措施:一是開渠引水,打深水井,多渠道增加水源。二是興建積水窖,利用降雨,收集雨水,解決部分飲水問題。三是增加遮陽設施,適當降低飼養密度,盡可能在林下放牧,減少奶牛因環境溫度升高而造成飲水需求的增加,減少熱應激對奶牛生產性能的影響。四是及時清理畜舍內糞尿,保持舍內衛生,停止用水清洗畜舍。 三、調整牛群存欄結構,保證資源高效利用 老、弱、病、殘等低產奶牛會降低飼料和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在飼料和水資源極度緊缺的情況下,建議養殖戶(場)保留成母牛、后備牛,淘汰老、弱、病、殘牛,提高飼草飼料和水資源利用率,降低旱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后備牛、發情配種母牛和妊娠母牛容易出現受胎率低、流產和死亡等現象。因此,首先保證這些牛飼料和飲水需要,儲備生產力。 四、加強疫病防控措施,降低奶牛養殖風險 飼料資源短缺、飲水困難,特別是熱應激條件下,奶牛體質下降,疫病易感率升高。因此,應組織專家、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向農戶和養殖場提供疾病的防治技術,并加強對疫病的監測力度,及時處理感染牛。另外,還應加強水源監管,確保奶牛飲水的衛生安全。 來源:農業部奶業管理辦公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