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進口大豆再創歷史新高。中糧集團旗下的兩家企業在進口數量前十大企業中名列前茅。而為解決大豆進口依賴問題,一些國內企業計劃前往巴西等海外地區開辟大豆種植基地。 《第一財經日報》從有關渠道獲得的資料顯示,2009年我國大豆進口企業達到111家,較上一年增加1家;進口規模達到百萬噸以上規模的企業為13家,雖然這部分企業僅占進口企業總數的11.7%,但進口量已占到總規模的51.4%,企業集中度相對較高。 在進口量排名前十位的企業中,中糧東海糧油工業(張家港)有限公司(下稱“中糧東海”)進口量為323.8萬噸,同比攀升1.7倍;大海糧油工業(防城港)有限公司(下稱“大海糧油”)進口量為217.5萬噸,同比增長20.9%。 中糧東海和大海糧油均為中糧集團旗下企業。業內人士介紹,大海糧油由三方投資構成,占股最大的是中糧集團旗下的一家公司,占股比例40%;其次是跨國農產品巨頭美國的ADM公司和新加坡豐益國際集團,各占股30%。 近年來,中糧集團加工進口大豆的能力迅速增加。以中糧集團加工大豆、油菜籽等油籽的主要業務平臺之一(東海糧油是中國糧油控股(10.64,-0.04,-0.38%,經濟通實時行情)的附屬公司,大海糧油則是中國糧油控股的聯營公司)中國糧油控股為例,此前中國糧油控股每年油籽(以大豆為主)壓榨能力為558萬噸,最近幾年,中國糧油控股在山東、天津、廣西和江西上馬了四個大豆壓榨項目,分別將于今年和2011年投產,增加的年壓榨能力在400萬~500萬噸,僅中國糧油控股的進口大豆壓榨能力將達到1000萬噸左右。 在中糧集團進口大豆壓榨能力迅速增加的同時,中國進口大豆的數量從2008年的3744萬噸增加到2009年的4255萬噸,屢創歷史新高;2010年,美國農業部預計中國進口大豆數量將達到4350萬噸,將再創新高。 目前,我國每年壓榨大豆的產能約為4600萬噸,而國產大豆每年產量僅在1000萬噸左右。因此,由于預計中國對大豆進口旺盛的需求將持續,具有香港上市公司卡森國際(2.58,0.04,1.58%,經濟通實時行情)(00496.HK)背景的浙江華豐糧油種植專業合作社在2009年成立,宣布將到巴西建立大豆種植基地;另外西南最大的食用油生產企業重慶糧食集團日前也向本報記者證實,決定投資57.5億元,與巴西合作共建300萬畝優質大豆基地;其中一期投資22.03億元,在巴伊亞州科倫蒂娜市“快樂高原”建設162萬畝大豆種植基地。 中華油脂網信息主編郭清保對記者表示,此前有關部門對國內企業前往海外建立大豆種植基地并不鼓勵,近年來中國大豆進口迅猛增加,而國內耕地有限,有關方面開始提倡中國企業和個人到海外建立大豆種植基地。 這種“提倡”在2008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可見一斑,該文件說:“實施‘走出去’戰略,制定發展規劃,支持企業建立穩定可靠的進口大豆保障體系,初期可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選擇2~3家企業作為試點。在具體操作上,可在產地采購大豆,再租賃碼頭,建倉庫和運輸系統,或參股當地農業企業及租賃土地進行種植,并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鼓勵企業到國外建大豆加工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