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內容:呼和浩特報道隨著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牧業產業化,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日益顯現。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有限公司不斷強化對畜禽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推動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牧業產業化,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日益顯現。特別是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便排放量急劇增長,大量畜禽糞便直接排放,導致農村生態環境惡化。 規模養殖數量龐大,環境污染壓力增大 從改革開放后“菜籃子”工程的實施到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決策的提出,內蒙古的養殖業規模及產值均發生了巨大變化,建立了許多大中型集約化養殖場。截至2009年底,內蒙古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共計165個,其中養牛場132個、養豬場21個、養雞場10個、養鵝場1個、養羊場1個。從產業分布情況上看,主要以養牛業為主,占全區總數的80%。 集約化的飼養方式造成畜禽糞便過度集中,沖洗污水大量排放,如果不對其進行妥善處理,就會給環境帶來嚴重污染。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有限公司不斷強化對畜禽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推動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讓牛產奶牛糞發電,治污賺錢一舉兩得 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多年來,蒙牛集團本著“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不僅要讓牛產奶,還要讓牛發電。集團研發和采用全球最先進的節能、環保、循環經濟方面的科學技術和先進成果,擁有世界第一大的畜禽類沼氣發電廠,通過畜禽排泄物的肥料化、能源化、飼料化三大途徑對其進行處理和利用,將畜禽污物變廢為寶,減輕養殖場對環境的污染。 2005年,蒙牛集團建成澳亞國際示范牧場,完成了與歐、美、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百年奶牛養殖技術的接軌。同時成立生物質能公司,解決了牧場1萬頭奶牛每天產生的280噸牛糞、54噸牛尿以及約360噸沖洗廢水造成的污染問題。 據了解,蒙牛已經合作、參股建設了11座萬頭規模超大型牧場,采用國內外沼氣發電成熟先進工藝,有效處理牧場糞便污水。澳亞國際牧場所擁有的中國乳業首個大規模沼氣發電廠每日生產沼氣1.2萬立方米,日發電3萬千瓦時,平均每頭牛每年能“發電”1000度,相當于減少了3135噸煤燃燒所帶來的碳排放,可供5臺家用電冰箱使用一年。按每度電5角錢計算,整個澳亞國際牧場奶牛發電帶來的經濟收益就高達500萬元人民幣。目前,電廠已經實現并網,年出售電1000萬千瓦時。 蒙牛每年利用沼渣生產有機肥約20萬噸,部分出售市場,使用有機肥生產的無公害綠色食品和優質農產品,質量好,檔次高,市場需求量大。生產有機肥產生的中水全部用于蒙牛澳亞示范牧場7000多畝牧草、青貯飼料種植基地和附近農戶的大棚蔬菜地,可以有效減少化肥用量和牧草、青貯飼料中微量元素殘留,充分實現了循環利用。 開展綠色實踐,利用高科技變廢為寶 從蒙牛本身的綠色實踐來看,短期是成本,長期是優勢。創業9年來,蒙牛集團始終將開展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放在與提高經濟效益、加強品牌建設同等重要的戰略位置,堅持將保護環境作為自己的職責,不僅在全集團推行環境管理體系,對研發、生產、銷售過程中產生的對環境造成影響的因素進行識別,而且還通過可靠、科學和系統化的管理,實施優良的環境控制,實現了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最大化。 據悉,蒙牛將用3年時間,建設世界上最大的畜禽類沼氣發電項目,將牛糞轉化為能源,每年減排溫室氣體約2.5萬噸。此外,蒙牛還將建成國內領先的萬噸級污水處理廠,利用高科技變廢為寶。 摘自:益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