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希望(000876,股吧)的戰略變革一直在路上。 5年前,新希望開始強勢掌控產業鏈,不斷并購整合,上游以飼料為原點,布局養殖、飼料加工、屠宰、加工、種苗、防疫等環節,打造“肉、蛋、奶”3條全產業鏈條,并試圖貫通到終端的品牌和市場。 2009年,新希望集團的飼料銷量達到1200萬噸,中國第一,全球第三,四川新希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一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16.4986億元,同比增長13.88%。事實上,在中國飼料市場新希望的份額占9%,按照真實的中國飼料業規模估算,整個市場的容量高達3.6億噸以上,新希望可以慶幸自己離天花板還很遠。 劉永好和董事會的轉型思考從未停止過,新的5年計劃里,新希望的目標是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但如果滿足于產品銷售收入最大化,新希望可能止步于一只產能驚人的大恐龍,再下一步,新希望該向何處去? 在上游產業鏈整合進程中,以養殖戶為核心的“服務營銷”端倪初露,外界看到了一種類似IBM式服務型企業的萌芽。劉永好描摹了一幅新的轉型愿景:如何從一個產品型企業轉型為世界級的農牧業服務提供者? 延伸產業鏈的價值 《經理人》:經濟復蘇后,許多企業謀劃產業轉型,從利潤和成本控制的角度出發,抓住微笑曲線的兩端,重點向技術和終端品牌這兩端傾斜,而新希望卻反其道行之,從2005年開始布局上下游全產業鏈,其收益和價值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劉永好:整合拉伸農產品(000061,股吧)和畜牧業的產業鏈條,從這幾年的業績看,很有成效。以禽產業為例,我們形成七、八億只禽加工能力的產業鏈,比如你在武漢吃的鴨脖子,飯店里的烤鴨,絕大多數是我們生產加工的。2009年新希望加工了4億多只鴨子,全球第一,只不過這些都是中間產品,大家不知道。我們在上海的份額達到近40%,北京的份額在30%左右。 產業鏈拉長后,通過這個體系,使得我們在種苗、養殖、屠宰、飼料、肉食加工等環節,都產生了價值和利潤,可能在某一個環節的利潤率低,但是綜合的利潤率提高了,抗波動風險能力提升了。 《經理人》:比較其他行業,如消費電子等行業做水平分割的較多,只有農業要做從飼料、養殖、加工到肉蛋奶銷售終端的垂直產業鏈,現在看來是必然的趨勢嗎? 劉永好:只有農業是環環相扣的,每一個環節的經營風險會傳遞到下一個環節,這部分做好了,其他部分沒做好是沒有用的,總體掌控好,農牧產業鏈的延伸有利于提升總體的價值。 《經理人》:農牧業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行業,大產業鏈布局的環節很多,風險加大,許多國外和新希望類似的全產業鏈型農牧企業,日子都不好過,新希望面臨哪些挑戰? 劉永好:由于連續幾年美國的豬肉價格很低,二、三年來連續虧損,金融危機后市場比較弱,相較于他們來說,我們好一點,盡管他們的規模更大。但是做農牧業是非常辛苦的,首先是產業鏈長,風險就大,去年的冰雪災,我們武漢的鴨棚垮了,損失就上千萬,不光我們,很多廠家都有類似的風險。市場氣候、政治氣候、自然氣候對農牧企業的影響都非常大。 抓住產業變革商機 《經理人》:很多企業轉型失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沒有掌握轉型的時機,過早轉型可能會做“炮灰”,晚了又卡不到第一的位子,新希望從布局產業鏈,到轉型做服務型企業,如何踏準時機和節奏? 劉永好:就農牧行業看,中國的農牧業正處于轉型期,規模畜牧業已經逐步成為主體趨勢。 集團在5年前就已經充分認識到這種轉變,從而積極地提出要做規模的產業鏈式的發展,要把以前簡單的產品生產和經銷商式的營銷轉變為服務營銷,這是轉型最開始的想法。 從散養到小規模,最后發展到大規模,應該還有10年的時間。從現在開始的5年內,在沿海地區的單個養豬戶將會從500頭向5000頭邁進,個別大的甚至可以達到50000頭;西部地區目前散養、小規模養殖還較普遍。這種轉型將會從沿海到中部到西部逐漸的變化,將會給生產力、生產關系帶來非常大的影響。我們要抓住畜牧業從小規模到中大規模轉型期的歷史機遇,在各項生產要素上爭取主動,求得發展,并且還要創新經營模式、營銷模式、生產模式、組織模式。 服務即銷售 《經理人》:在現有的產業鏈基礎上轉型做服務企業,新希望的商業模式和增長方式會有哪些改變? 劉永好:現在我們把服務看得很重,因為服務的過程就是銷售的過程,把服務做好了,銷售自然跟上去。引領行業發展是大格局,后面需要有模式的創新來支撐,包括產業鏈上的創新、經營模式的變化。我們以前總是和客戶討價還價,今后我們更多是去獲取共同的利益,比方說,我們采購東西時,以前總是想,賣了玉米(資訊,行情),緩三天五天付款,拉長賬期,可以增加占用資金的時間,現在我們要求盡可能用最快的時間付款,這樣做少占人家的資金時間,是不是虧了?實際上大家都很聰明,你的賬期越短,你付款的信譽高,供應商就愿意以低廉的價格把產品賣給你。反過來說,你是贏了,沒有虧。 這就是站在客戶的角度來考慮經營。我們特別主張要站在供應商的角度考慮問題,站在市場的角度考慮問題,大家都是聰明人,你不斷帶來價值,人家就擁護你。像IBM一樣,我們的轉型也是按照競爭格局和秩序的轉型。 《經理人》:服務型的經營模式,輻射到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上,將有哪些創新的舉措? 劉永好:以我們養雞的產業鏈為例,第一,我們在一個地方,發動群眾,爭取政府的支持,組建養雞合作社;第二,按照養雞合作社的模式,爭取每家每戶的參與;第三,我們提供規范的技術標準要求,細節到怎樣建雞舍、建多大、花多少錢、用什么材料和如何防疫等,第四,用什么品種,到哪里購買種苗,用什么飼料,什么時候用,什么時候收購,誰去收購,裝運,時間全都銜接好。 從這個例子,我想說的是,原來我們是賣飼料的,現在變成了產業鏈的供應商和產業體系的服務商雙重角色,提供的服務包括金融服務、市場服務、技術服務,其中金融服務、技術服務是核心。 金融服務方面,我們建立了近20家擔保公司,幫助農戶通過擔保公司向銀行貸款,因為產業鏈規范,銀行愿意貸款。農行前不久和我們11個龍頭農牧企業簽訂了“農行支持農業產業大客戶的協議”,我第一個簽署,將來農行會和我們廣泛合作,現在農行非常愿意與我的養殖擔保公司合作貸款。事實上,我們的介入也讓銀行更為安心,原來銀行面對成千上萬的養殖戶,風險高、成本高,效率低。現在我們服務體系內的農民,在采購、供應、銷售、服務、種苗等方面都有技術保證,銀行都很信任,貸款利率也從以前上浮30%,到現在愿意提供平抑的利率。 技術服務則包括種苗、防疫、治病等。市場服務就是收儲和加工。 另外我們還建立一個豐歉體系,豐收的時候積累,歉收的時候給農民補償一點,像這樣是額外的附加服務。我們做的事像保姆一樣,看上去非常簡單,實際上非常重要,引領增長方式的轉變。 《經理人》:這樣的模式必然需要投入很高的成本,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會出現與收益不匹配的情況,怎樣去平衡? 劉永好:是啊,人家都說我傻,10年前做房地產可能有百倍的利潤,但是我覺得有些事情總是要有人去做的,和做慈善相比,可以不求回報,只看服務,但我們做服務型的農業企業比他們好,既能做一部分公益的事情,還有錢賺。 農牧業本身的產業性質決定了長期規劃需要穩步推進、穩扎穩打的戰略策略。我們做好了,以后的收益會更好,產業鏈拉伸了,每個環節都有利潤,規模擴大了,利潤就多了,原來賣產品的規模小,服務的只是幾萬農民,現在服務幾百萬農民,大規模肯定是有價值的,去年產業鏈上加工3、4億只鴨子,每只賺夠5毛錢,也有1、2億的利潤,看起來利潤不高,規模大了就好了。 基金化助力農業發展 《經理人》:建立農業投資基金,對擴大產業鏈的核心平臺有什么作用? 劉永好:我們設立新希望農產業基金,規模十個億,最近投資了好幾個農業企業,我們基于幾點考慮:一是我們熟悉農產業;二是農產業企業融資難,樸實一些,對資金需求高過其他企業,第三,農產業企業不熟悉資本市場,我們可以幫助扶持。農產業里仍然有很好的公司,我們希望通過基金的支持,加速進步和成長發展,也可以分享其未來的增長價值。 前不久投資的一個公司,他的產品是我的服務體系要用到的,通過投資使他加快發展,未來成為我們的一個穩定的渠道,他的價格、供應對體系有幫助,反過來我們巨大的市場對他們也有幫助。我們主要投資的是種苗、農業科技、加工等這幾類型的企業。 《經理人》:哪些企業符合基金的投資標準? 劉永好:我們挑選企業的標準首先是人,管理團隊非常有頭腦有思路,年輕,有合作的戰略思想;二是看行業是不是有發展前景;三看過去幾年的成長性,另外看產品的市場前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