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肉牛產業現狀 我國肉牛以分散飼養育肥為主,大型肉牛育肥場和規模飼養場出欄量僅占5%左右。在肉牛飼養或育肥過程中,缺少專用的添加預混料。這種飼養方式造成飼料混雜、品種混雜、年齡混雜,其結果是育肥期長、育肥效率低、牛肉質量差、產品缺乏競爭力。肉牛生產管理人員缺乏經驗和技術,使牛場飼料加工及配合存在不少問題,并在發展肉牛產業認識上產生了誤區,散養戶過度強調節糧,忽視了肉牛的品質差異,從而導致其價格差異;而集約化飼養條件下牛日糧的50%以上是精料,不再是“節糧型畜牧業”。 在屠宰加工方面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屠宰設備極其簡陋,對肉牛的加工利用能力差,浪費了不少有價值的部分。二是屠宰設備先進,屠宰能力強,但肉牛供不應求,使這些先進設備大部分時間處于停工狀態。在牛肉產品加工方面,多年來我國的牛肉主要是以未經處理的鮮肉、冷凍牛肉和熟食的形式進行銷售,經過排酸熟化處理的冷鮮牛肉很少,產品未能進行適當的分類、分級和處理,這樣既不能為不同的產品找到合適的市場,又不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使產品的價值降低,銷量受阻,加工廠利潤下降,甚至虧損。熟牛肉大多是由家庭作坊生產,加工方式簡單,衛生狀況差,品種單一,質量低下,加工種類少,技術含量低,缺少精加工產品,加工產量不足牛肉產量的5%。 我國肉牛業發展趨勢 肉牛產業化發展 如何加快發展肉牛生產,最好的辦法是產業化經營,即“貿工牧”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產業化不是“產供銷、貿工牧”的簡單拼湊,而是一個由“產供銷、貿工牧、經科教”相結合的有機整體,是完整開放的系統。肉牛產業化是由良種提供、飼養管理、飼料加工、疫病防治、屠宰加工、銷售及信息服務組成的有機整體。未來肉牛的發展趨勢是奶肉牛,即發展奶牛產業,實施淘汰奶牛和犢公牛強度育肥戰略,要想順利實施必須具備區域基礎、動力、服務及容量等各方面的條件,這些條件既獨立,又聯合作用于肉牛產業化,推動產業化的發展。我國牛肉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確立正確的發展戰略,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困難;堅持“兩條腿走路”,實行農區和牧區共同發展戰略;提高牛肉質量,開拓國內外市場;堅持“科技興牛”,加大適用技術推廣力度;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綜合服務能力;實施名牌戰略,變區域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建立肉牛和牛肉生產風險基金,實行最低保護價制度。 肉牛業的市場前景 由于日本和俄羅斯的經濟復蘇,我國臺灣、墨西哥、菲律賓、印尼等國家和地區人口和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韓國牛肉進口的解控,在今后10年里,國際市場牛肉進口量將增加23%。歐洲地區牛肉消費要比牛肉生產恢復得更早、更快,將造成該地區的供不應求,在今后10年的末期,將會出現較大供需缺口。亞洲的經濟復蘇,特別是印尼和菲律賓,使澳大利亞在2005年前增加活牛出口量,達到或接近1997年的100萬頭高峰。近幾年,我國人民消費觀念正在發生變化,目前,在國際市場牛肉和牛肉制品銷售受到重創而國內牛肉消費量增加時,我國應抓住牛肉出口的好時機,拓展國際市場。一是建立肉牛生產基地。在草原地區發展幼牛,成年后轉到糧食主產區異地育肥,實行育肥、屠宰、銷售一體化和規模化經營。二是充分利用秸稈青貯飼料,科學發展配合飼料。三是改良肉牛品種,科學飼養管理,提高肉牛品質和肉牛胴體重。四是嚴格實施檢疫制度,保證進出口牛肉的衛生安全。五是整頓肉類屠宰加工行業,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對現有屠宰加工場點進行檢驗整頓,同時開展牛肉分級研究工作,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分級標準。 肉牛產品的綜合開發 發展推廣牛肉排酸技術。牛肉排酸技術是指對嚴格執行檢疫制度屠宰后的胴體迅速進行冷卻處理,使胴體溫度(以后腿內側為測量點)在24小時內降為0℃~4℃,并在后續加工、流通和零售過程中始終保持在0℃~4℃范圍內的鮮肉。與熱鮮肉相比,排酸牛肉始終處于冷卻環境下,大多數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被抑制,肉毒梭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已不分泌毒素,可以確保牛肉的安全衛生。而且排酸牛肉經歷了較為充分的解僵成熟過程,質地柔軟有彈性,與冷凍肉相比,具有汁液流失少、營養價值高的優點。分割包裝的排酸牛肉將是未來市場的主導產品。 對傳統肉制品工業化技術的研究 我國具有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一些傳統牛肉制品因其色、香、味、形獨特而馳名中外,如北京月盛齋的醬牛肉、四川武勝的麻辣牛肉、陜西老童臘牛肉等產品味美可口,食而不膩,回味悠長。但由于加工技術不規范、規模小,不適合大批量的工業化生產,且我國食品傳統上不講究包裝,衛生條件差,保質期短,不適應現代化商品的國際流通。更重要的是多數傳統產品多年來一直沿用傳統的配方和加工工藝,仍是以咸、黑紅、味重和松爛為主要特征,這與現代國際流行的消費習慣相左,因此很難打入國際市場。技術人員應以我國傳統牛肉制品的制作工藝為基礎,借鑒西方牛肉制品加工的方法,利用現代化的保鮮和包裝技術,分析市場消費情況,進行必要的配方調整和技術改進,生產出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現代化牛肉產品。 副產品的綜合利用 對肉牛屠宰后的副產品進行開發利用。肉牛屠宰后的副產品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可作為動物蛋白開發的重要原料;對可食用的部分加工成生、熟制品和小包裝方便食品或制成食品營養劑;對不可食用的部分做皮革、制藥、化工產品、化妝品、飼料添加劑等原料,進行綜合利用。 原作者: 龐連海 文章來源: 中國畜牧獸醫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