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8日進行申購的湛江國聯水產[0.00 0.00%]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聯水產”)發行規模達到8000萬股,創下了創業板新股發行規模的紀錄。
不過,對于今年以來湛江海域出現的大面積死蝦的情況,以對蝦等水產品的養殖加工和出口銷售為主營業務的國聯水產,并未向市場做出風險提示。而外銷放緩、內銷競爭加劇也被市場認為是該公司利潤上升的羈絆。 此外,業內人士質疑國聯水產涉嫌以“假外資”身份享受稅收優惠,而這已為其過去年度利潤做出貢獻。 湛江蝦苗發病 毫發無傷? 本報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湛江海域、華南各地養蝦行業受天氣和水質影響,蝦苗出現了大面積死亡現象。目前,國聯水產對這一情況并未進行風險警示。 國聯水產董秘吳麗青告訴本報,從國聯水產監控數據看,其養殖海域并沒有任何影響,也不影響其對蝦收購。 據了解,目前國聯水產養殖海域全部采用自主培育的 “國聯一號”蝦苗,“該蝦苗在銷售時承諾,對于10天內死亡的蝦苗將進行100%補苗,對于20天內死亡的蝦苗將補50%,而20天以上的蝦苗死亡可視為養殖環境影響而不是蝦苗質地問題,不進行補苗。” 吳麗青表示,“養殖戶有死苗現象肯定會第一時間要求補苗,我們根據養殖戶要求補苗的數據,計算出成活率在80%左右。” 不過,湛江徐聞一位養殖面積達到100畝左右的蝦農告訴本報,過去購買的“國聯一號”一代進口蝦苗的成活率在50%左右。而近兩年來存活率卻僅為30%左右。 中山大學海洋學院一位教授表示,“國聯一號”蝦苗“屬于進口一代蝦苗,目前存活率最高也就是50%左右,80%的存活率根本不可能。” 申銀萬國[3.04 -0.65%]一位行業分析師表示,今年的排塘現象特別嚴重、影響海域特別大,因此水產公司和養殖戶難以避免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失。“不可能不受影響。沒有進行警示、甚至只字未提是不正常的。” 外銷放緩、內銷競爭加劇 另一方面,國聯水產銷售區域結構較為單一的情況也被市場解讀為影響利潤上升的潛在風險。 招股說明書顯示,國聯水產是國內最大的對蝦出口企業,是亞洲唯一獲得美國對蝦出口“零關稅”的企業。 不過,今年6月份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中國出口蝦產品數量為11857.4噸,環比下降達到28.9%。其中對北美洲出口蝦產品數量為1247.6噸,雖然同比增長了255.8%,但平均單價為7038.1美元/噸,同比下降16.0%。 國聯水產的財務數據也顯示對美國市場的外銷收入出現下滑。2009年,該公司外銷業務占比達81.94%。其中,美國是最大的出口市場,但其2009年外銷美國市場的收入為8.26億元,相比2008年的8.39億元不升反降。 東莞證券研究員黃黎明在分析報告中指出,國聯水產的產品結構和銷售區域結構較為單一,國際上,美國、歐洲和日本是主要的對蝦進口國,不過近年市場趨于飽和略降。而在外銷疲軟的情況下,該公司也開始加大內銷力度。 目前,國聯水產海外競爭對手泰國正大集團天津工廠化養蝦基地一期工程已開始動工興建,該工程投資2500萬元,預計今年11月初完工并投入生產。據稱該基地預計年產蝦1200噸,產量可達到同等養殖水體條件下的6至7倍。 湛江徐聞一大型水產公司的負責人表示,雖然國內水產品的消費量會不斷提升,但競爭越來越激烈也使得各個公司市場的拓展越來越困難,并且利潤率呈下降趨勢。 合資身份存疑 記者查閱國聯水產招股說明書發現,該公司部分年度利潤中,以合資身份的稅收豁免做出了巨大貢獻。不過,其合資身份乃是國聯水產掌門人李忠在香港成立“外資公司”所得。 國聯水產的控股股東包括國通水產和冠聯國際,二者分別持有國聯水產60.34%和25.36%股權,其中冠聯國際為香港注冊企業。 根據已披露資料顯示,2004年國聯水產開始享受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2004年、2005年免征企業所得稅;2006年、2007年按15%的稅率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2006年至2007年間購置國產設備允許抵免所得稅金額約2089萬元,即抵免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度當期所得稅合計1295萬元和2009年所得稅費約794萬元。 憑借冠聯國際這一“外商”身份,國聯水產幾年間僅抵免稅收一項就節省稅收達2089萬元,從而使其利潤報表添色不少。 而根據披露的信息,冠聯國際成立于 2003年3月25日,注冊地址為香港新界屯門海榮路 9號萬閣 3座 319室。該公司僅發行股份100股,每股面值 1港元,李忠(國聯水產董事長)、李國通(國聯水產副總經理)、陳漢(國聯水產總經理)分別持有51股、24股、25股,即分別出資51港元、24港元、25港元。冠聯國際主要從事對國聯水產的股權投資。以100港元的投資獲得至少千萬元人民幣的稅收減免,可謂“以小博大”。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冠聯國際無疑是“假外資”的身份,企業虛設一個外資機構,但實際經營業務則在稅收優惠地區,以此來獲取稅收優惠,其避稅增利目的顯而易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