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價持續下跌而養殖成本不斷走高。2010年6月初全國生豬出廠均價比年初下跌了21.7%,由于主要飼料玉米價格相對一年前上漲了24.1%,養殖利潤嚴重惡化。雙匯拉起行業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的大旗,欲通過結構調整、資源整合等手段,改變我國肉類行業的產業結構質量。 2010年4月,相關部委開始啟動4批收儲計劃累計收儲大約10.5億噸低于去年首批收儲的12萬噸;相當于去年豬肉產量的0.21%。而國家全部冷庫利用起來總量約60萬噸, 這個規模只約占去年豬肉產量4889萬噸的1.2%。因此國家收儲更多是釋放信號層面的意義。 記者從剛剛召開的2010年中國國際肉類工業峰會了解到,全國的萬頭豬場由06年的1300家,07年的1800家,上升到08年的2500家,09年突破3000家,中國的畜牧業由小農戶逐漸向大企業轉變。但從生產供給方面來分析,中國生豬飼養仍以農戶散養為主,約占飼養總量的90%左右,生豬規模養殖比重仍然偏小。供給不足是左右豬肉價格波動的重要因素之一。 雙匯集團是最早構想和布局“從農田到餐桌”的產業鏈條的行業龍頭企業, 04年以來在漯河市周邊按照國際標準建立了四個種豬繁育基地,到今年1—5月,生產仔豬40122頭,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12%;出欄種豬21625頭,同比增長了386%;存欄種豬48300頭,同比增長256%。但總體上屠宰加工企業在扶持和促進生豬規模化生產方面的作用還十分有限。群體效應還尚未形成。 養殖規模化、產業化,才能從源頭上保障供給,改善供需為穩定豬肉價格發揮作用。雙匯董事長萬隆認為,企業的戰略布局要著眼于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大局。圍繞“農字“做文章,繼續朝著產業化和現代化農業的路子發展,在調整中發展壯大,加快養殖由傳統養殖向工業化、規模化發展,養殖場由3-5萬頭向10-20萬頭的規模發展,促進養殖業上規模,把養殖結構調整到新水平,與國際接軌。 盡管龍頭企業頻頻布局或發力于產業鏈上游,但產業層面舉措對穩定豬肉價格波動的作用尚未見效。作為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2009年雙匯集團的生豬屠宰量為1300萬頭,年屠宰量也只占行業屠宰量的3%。據中國肉類協會和農業部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即便是位居肉類企業50強榜首的雙匯,其肉類總產量占國內肉類總產量的4%。 因此,除了政策調控,加快產業結構的合理轉型與調整對穩定豬肉價格有重要戰略意義。萬隆在2010年中國國際肉類工業峰會上也明確指出我國肉類產業的問題與發展方向:養殖業的規模化、工業化程度不夠,肉類加工業的集中度不夠,流通環節的開放度不夠,整個產業鏈的產業化水平不高,制約了中國肉類產業快速穩定地發展。今后,中國肉類行業急需要進行結構調整、資源整合、產業升級的轉型。 而商務部上周(6月28日至7月4日)發布監測數據顯示,全國36個大中城市重點監測的食用農產品市場價格比前一周上漲0.2%,連續第二周走高。其中,豬肉價格連漲五周。 記者從農業部獲悉,從今年開始農業部啟動畜禽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計劃在全國啟動創建1500個畜禽標準化示范場,涉及生豬等6個主要畜禽品種,力爭到2015年全國主要畜禽規模養殖比重在現有基礎上提高10-15個百分點,其中達到標準化的規模養殖場占規模養殖場總量的50%。這和萬隆最初的做深、做大“農”字文章的觀點是吻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