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華平走了,達能賣了,朱新禮還要繼續出售股權,下一個買家是誰 沉寂一年多后,匯源又成焦點。艱苦調整的匯源終于找到賽富這一新股東。不過,朱新禮真的找到支持他發展果蔬上游產業的知音了嗎? 7月28日,中國匯源果汁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匯源,01886.HK)發布公告,第二大股東達能已將約3.37億股(相當于22.98%)股權出售給賽富基金,交易價格為每股6港元,比匯源前一日收盤價溢價11%,交易總價20.24億港元,可謂食品行業最大一筆交易。 匯源與統一、華平基金、達能的合作均不歡而散,或是因為戰略目標不一致,或是由于投資者對回報不滿,賽富又將帶來什么? 其一,是員工“現金收益計劃”,如匯源收入和盈利增長達到同業水平,賽富將把7%股權(約1億股)出售帶來的凈現金收益,用于管理層和員工的期權激勵,業績更好則可達7.5%。 其二,賽富基金同樣看好現代農業投資,已在蔬菜、有機大米、速凍玉米、礦泉水、馬鈴薯等領域投資。當初匯源董事長朱新禮希望將下游賣給可口可樂,自己專注上游投資。他判斷,中國果汁行業的競爭焦點正由下游生產環節向上游原料供應環節轉移,對于源頭的控制能力,開始成為企業在競爭中勝出的關鍵要素。但上游投資金額大、收效慢,賽富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支持匯源發展上游產業還是未知數。 據悉,雙方的談判只有兩周時間。匯源有關人士對本刊記者表示:“一是考慮公司長遠發展,二是考慮員工利益,要多方盈利,我們和達能都覺得賽富的方案是最好的。” 賽富的投資對匯源股價起到短期刺激作用,最高一度升至6港元,表明資本市場的正面評價,但市場仍然對匯源盈利能力有所擔憂。 尋找買家 可口可樂并購案失敗后,年近60的朱新禮一直在找買家,公開場合仍不避諱“賣豬”之說,他認為“并購也是一種生產力,企業家就是不斷整合資源,創造交易機會,并購和被并購都是好事,我不會放棄并購與合作的機會”。 但匯源從2007年上市達到業績高峰后就一直走下坡路,可口可樂收購前已處股價最低點,一度跌至3.51港元。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樂與匯源果汁簽署收購要約協議,約定以每股12.2港元的價格,現金收購包括華平基金在內的前三大股東合計持有的匯源果汁約66%的股份,及全部未行使可轉換債券及期權。當日,匯源果汁暴漲至10.94港元,較前一交易日上漲超過164%。 但2009年3月18日,中國商務部以“對競爭產生不利影響”為由,否決了交易申請。次日,匯源股價由8.3港元急挫至3.99港元。股價有如過山車。據商務部官員稱,這是《反壟斷法》實施兩年來惟一被否決的并購案件。 收購失敗之后,匯源也與其他買家接觸過,自稱“追求的和提親的很多”,但業績持續低迷,2009年上半年經營性虧損2.5億元,6月華平基金率先退出,在6500萬美元可轉債到期前,將大部分可轉債轉賣給其他機構投資者,未能從轉股中獲利。 同時,達能也在尋找退路。當時因可口可樂要收購,并派人提前進入匯源管理層,達能派駐匯源的外籍高管毛天賜就已撤出,后來雖收購失敗,毛天賜也沒有再進匯源管理層。所以達能雖是第二大股東,早已放棄了介入實際經營和管理的權力。而根據雙方協議,達能若出售股份,無論出售多少、出售給誰,都要經過朱新禮的同意,此番賣出也與朱新禮達成了一致。 一時間,匯源各種問題似乎一下子暴露增長乏力、管理集權、治理失范、南方銷售網絡疲弱、CFO離職等等,投資人對入股匯源持謹慎態度。“我們當時向中糧集團推介過匯源,但中糧不感興趣。”一位投行人士稱。 可口可樂收購失敗后,匯源的當務之急是如何重振旗鼓,給投資人信心。因資金和精力都無暇顧及,集團公司迅速暫停了上游果蔬基地的投資,而加大了低濃度果汁的推出,僅一線銷售人員就凈增1萬多人,號稱要投資50億元進入規模400億元的碳酸飲料市場。 這一調整使得匯源扭轉了上半年的虧損,下半年銷售同比增長20%,但全年業績仍不如人意——尼爾森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果蔬汁銷量增長9.5%,而匯源果汁只增長了0.9%,EBIT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從4億元下降到1.5億元,股權回報率僅有4.9%(2008年為1.9%),攤薄每股收益為-0.069元。 2010年匯源繼續推出果汁加汽飲品,朱新禮稱兩個月銷售已上億元。但可口可樂、統一及康師傅三家已瓜分了70%的市場份額,匯源排名在五名以后,市場占有率僅5.4%(比2008年略增),價格還在下降——2009年,果汁飲料銷售額比2008年減少9%,主要就是因平均售價下降了8.5%,這顯示出匯源在新品拓展時期需更多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