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對黑龍江玉米和大豆秋季收獲情況的考察中,受訪的農戶、官員、糧商以及現貨人士對當地這兩種作物的產量均執樂觀態度,并認為今年是近兩三年來少有的豐產年景。與此同時,目前期現貨市場主要農產品價格的上揚,也令農民增產又增收的希望變成現實。不過在本次考察中,不少農戶和糧商向記者反映,困擾中國大豆行業多年的大豆種植面積減少趨勢仍沒有改觀,并可能繼續下滑。 昨日考產團一行來到北安市谷源公司,這是一所在當地規模較大的糧食收購企業,大豆主要銷往益海等油廠,該公司昨日大豆的收購價格是1.87元/斤,當日賣給油廠的價格是2元/斤。谷源公司董事長郝立文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北安地區大豆的種植面積約在3470萬畝,今年當地大豆生長狀況不錯,單產一般在320—330斤/畝,總產約在110萬噸以上,這是近年來相對不錯的收成。不過郝立文表示,雖然目前現貨市場大豆收購價格仍然看漲,但農民明年繼續種植大豆的積極性并不高。“從經濟利益考慮,明年當地大豆的種植面積肯定將呈下降趨勢。”郝立文稱,據他所知依安周邊地區有些鄉鎮已經計劃將大豆種植面積下調20%左右,一些農場的下調幅度甚至達40%。 根據一位市場人士估算,以畝產350斤,每斤1.9元的收購價計算,除去每畝410元左右的種植成本,一坰(15畝)大豆的種植收益約在三千多元,而一坰土豆的種植收益能達到2萬元以上。即使相比種植成本稍高、更為費時費工的玉米而言,種植大豆的收益也低一兩千元。對此郝立文認為,大豆的市場價格至少要達到2.5—2.7元/斤時,大豆的比較收益才能和玉米持平。 對于郝立文的觀點,北安市紅星農場的負責人王文富也表示贊同。據他介紹,今年紅星農場的38萬畝耕地中,大豆的實際種植面積在20萬畝左右,相比去年的23萬畝有所下降,且明年這一數字將進一步降至15萬畝左右。“雖然現在大豆價格依然呈現上漲趨勢,但不足以平復大豆相對其他作物較低的比較收益。”郝文立表示,近些年來我國大豆的種植面積一直在這種比較收益的劣勢下趨減,“看似一些銷往關內的商品豆售價較高,但其對品質要求很高,而且數量較少,根本不會改變這種趨勢。” 此外,根據大豆的特性,今年種大豆的耕地明年將難以再次種大豆,只能改種玉米等其他作物,這也會減少當地大豆的種植面積。 不過出于種植習慣、成本和天氣等原因考慮,部分農戶和地區的大豆種植也保持了相對穩定。在記者昨日的走訪中,黑龍江傳統大豆產區孫吳縣一位姓侯的糧商表示,近年來當地大豆的種植面積沒有大的變化,產量也一直穩定在30萬噸左右。整個黑河地區穩定在200萬噸左右。原因是這里的緯度較高,氣溫也相對更低,玉米在此地難以生長,因此大豆成了當地農民為數不多的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