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除了維持生命最基本的新陳代謝以外,其正常游動、覓食和避敵、避害、逃逸以及魚類抗惡劣環境、抗擊病原體侵襲、受傷和患病時修復被損害組織等都會大量消耗體內的營養物。因此,魚類會不停的攝食以補充自身的需要。鯉魚的正常生長發育需要多種營養物質,若飼料中某些營養成分過剩、不足或者變質都會影響鯉魚的正常生長,甚至發生病變死亡。而有些養魚戶可能誤認為是其它魚病引起的,
錯投藥物,貽誤時機。因此,當魚出現異常情況時,養魚戶也要考慮到是否和某種營養成分有關,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目前主養鯉魚最常見的營養性疾病有以下幾種:
1 萎癟病(瘦背病)
1.1 病因。①由于放養過密,餌料不足,部分魚苗或苗種得不到足夠的營養,致使魚類發生此種疾病;②由于飼料中缺乏必需的維生素,如葉酸、維生素E 等,或由于飼料中脂肪被氧化產生醛、酮、酸等有毒物質,某些維生素被破壞,引起飼料的營養價值下降,適口性下降;③長期投喂營養不平衡的飼料。
1.2 癥狀。病魚往往在池邊緩慢游動,無力攝食。病魚魚體干癟,枯瘦,頭大體小,魚體背部消瘦,甚至象刀削一樣,魚體兩側肋骨可數,鰓絲蒼白。嚴重貧血,活動遲緩,體色發黑。肌肉水分含量高,肝臟組織明顯變化,功能衰退,生長季節攝食量減少,生長緩慢,嚴重者可造成鯉魚越冬死亡。
1.3 防治方法。①合理調整放養密度,加強飼養管理,投喂足夠的飼料;②越冬前要使魚類吃飽,長好,盡量縮短越冬期停止投飼的時間。
2 脂肪肝
2.1 病因。①蛋白質、脂肪、糖類等飼料主要成分不足或過多,飼料的主料配方與鯉魚的營養標準匹配不合適;②飼料中的油脂添加過多;③投喂量過大,營養過剩以脂肪的形式在體內貯存。
2.2 癥狀。患病魚體短、肚子大體內積累大量脂肪,肝臟、腸管表面有脂肪組織塊積累,肝組織脂肪變性明顯,組織空泡化,有白色點狀物,死亡很少。解剖后發現腹腔內積滿脂肪,引起肝臟脂肪浸潤,肝腫大,肝解毒能力下降,魚類抗應激能力和抗病力差,越冬易死亡。
2.3 防治方法。①不可單純考慮價格因素而選用低蛋白、高能量飼料和非全價配合飼料;②應選用穩定性好、配比合理、營養全面的全價配合飼料。
3 營養引起的綜合癥
3.1 癥狀。體表、頭后、尾柄部、背中部鱗片疏松、脫落。體色深淺不一,有灰色、黑色、深綠色。尾鰭腐爛、嘴邊發白、潰爛。鰓腐爛,呈黑紅色,表面蒙一層白膜。內臟病變,肝萎縮,綠色變淺為白色、黃綠色,膽囊變大、變黑。不能運輸、動網,否則魚體出血,或無明顯癥狀突然死亡。
3.2 病因。①飼料配方不合理,某些維生素的不足或過多,氨基酸的不足、不平衡或有有毒物質;②飼料氧化后的中毒癥,飼料原料保管不當,造成氧化或飼料霉變、腐爛;③加工、貯存、投喂中造成的維生素損失;④魚生長快,營養跟不上;⑤水體環境污染或過量、長期使用抗生素和化學合成藥物以及殺蟲劑。
3.3 防治方法。①根據鯉魚對各營養物質的需求,制定合理科學的配方,營養既全面還要平衡;②飼料中添加適量的鈣、磷、鐵、鉀、銅等無機鹽和微量元素,添加量一般為2%;③投餌要投喂無毒、清潔,沒有腐敗、發霉的飼料。采取定質、定量、定時、定點的方式投喂;④不亂用、濫用藥,不提倡將藥物加到飼料中長期使用,提倡科學用藥;⑤及時更換池水,保持水體理化因子指標正常。加水時注意用無工業污染的水體,定期用光合細菌、沸石粉或生石灰調節水體。
寧夏海原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鄭海明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