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復 14# tristan526
張拴林等(2004)奶牛的繁殖力受日糧中能量水平的制約,能量不足和過剩都會對繁殖力產生不利影響。能量不足通常發生在飼料質量低劣、限制飼養、產后泌乳初期及高泌乳量等條件下,以產后初期最為常見,這是由奶牛產后的生理特點所決定的。奶牛在產后,產奶量逐步增加,使泌乳所需營養也逐步增加;而對采食量的反應應答遲緩,當出現能量負平衡時,為保證泌乳對能量迅速增加的需要,奶牛必然動用體能的貯備,引起體況的下降,不利于LH的分泌,奶牛血清葡萄糖和胰島素濃度也降低,影響了卵泡細胞的發育,從而阻止了排卵,影響繁殖力。最嚴重的能量負平衡狀況約在奶牛產后30天左右出現,此時大概也是奶牛產后的第一次排卵時間(Butler,2000)。Butler等實驗表明,產犢前情況好(產犢前1-2周體況分超過4.0)并不影響總體繁殖性能,但體況過好的母牛產后第一次配種受胎率一般較低,這是因為干奶期肥胖的母牛,泌乳早期的干物質采食量降低,使產后體況分降低嚴重而影響繁殖力。產后頭5周體況分下降不到0.5分的母牛,第一次配種受胎率為65%,體況分降低0.5-1分和1.0分以上的牛,產后第一次配種受胎率分別為53%和17%。Imakawa報道,當產后初始體重下降20%~24%時,母牛發情周期終止,卵巢靜止。如果分娩前奶牛體況過肥,則其產后食欲降低和發生能量負平衡的程度要比產前體況適中的奶牛更為嚴重,此時奶牛動用更多的體儲脂肪用于產奶的能量需要,結果是在肝臟累積大量的丙酮,它是導致產后至第一次排卵有更長的時間間隔以及繁殖率低的重要原因。能量負平衡的程度依賴于采食量,但通過增加精料的采食量來增加能量顯然是有限的。有效選擇是通過增加脂肪的含量以提高飼糧的能量濃度來減少奶牛采食飼料的限制,盡量滿足奶牛產奶對能量的要求,可減輕能量負平衡的程度,提供合成孕激素的前體物——膽固醇,增加孕激素的濃度,刺激卵泡發育,保證奶牛良好的繁殖性能。日糧中添加脂肪酸鈣可以減少體內的脂肪動員,抑制奶牛產后體重減輕,保持良好的體況,從而提高受胎率。Boodiolu(1993)研究發現,飼喂脂肪酸鈣的母牛一次情期受胎率從61%提高到87%。Schneider(1998)等研究表明,飼喂脂肪酸鈣母牛一次情期受胎率試驗組比對照組提高了17.4%,母牛受胎率提高了14.5%。美國Chalupa(1991)報道在奶牛泌乳盛期添加脂肪酸鈣500克以內/頭•天,產后一次情期受精率提高20%。一般情況下,奶牛日糧中的粗脂肪含量應控制在7%。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