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收后,玉米價格持續下跌,各種經濟作物銷售不盡人意,這對農民增收造成了一定不利影響。哪些原因造成了農產品價格下行?當采取哪些措施保障農民利益?本報派出多路記者,帶回一組調查報道。 近日,高唐縣梁村鎮大劉村種糧大戶劉廷青又多了一項工作——每天都到自己棧玉米的地方轉轉。看著自己一年的收獲被積壓在家里,劉廷青愁容滿面。 “前兩天下雨,冒著低溫給玉米蓋塑料布,還害怕受潮,等天好點,還得趕緊晾開。”劉廷青說,他以前做過生意,當過工人,但一直沒有離開田地。近年來,國家對農業十分重視,連續出臺了促進農業大發展的一系列措施,這讓劉廷青看到了新希望,所以他去年承包了260畝土地,并注冊了家庭農場。 今年是豐收年,劉廷青喜憂參半:雖然自家每畝地能產玉米1300多斤,但每斤卻賣不到8毛錢,增產不增收。“今年,我特地騰出2畝多地存放玉米,這還多虧自己有一處閑置院子,要不占用的耕地會更多。”劉廷青說,“今年玉米不到8毛錢,真是不能賣,如果出手,直接就賠10多萬,輸不起啊。希望價錢能夠漲點,可別讓我賠得太慘。” 現在出手一畝損失61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面對玉米低價,最難過的要數種糧大戶,特別是對于那些上百畝的玉米種植大戶,打擊更甚。 劉廷青告訴記者,自己現在已經是騎虎難下。賣掉,是真的賠不起;存住,風險也是很大,既可能被鳥偷吃,也害怕受潮,天天都提心吊膽,簡直就是一種煎熬。 “玉米最晚也只能放到春節,到時不管貴賤都要處理掉,因為一過春節隨著氣溫升高,玉米就會出芽,發生霉變,到時候就會一分不值。”他說。 慶云縣一位300畝種植規模的農戶給記者計算:每畝玉米生產的總成本:55+30+10+20+120+60+80+700=1075元(分別是種子、播種、農藥、噴藥、底肥、追肥、收獲、地租成本),畝產量650公斤,玉米單價0.78元/斤,毛收入是1014元,減去各種成本,每畝還要虧61元,一年種植300畝玉米,就要虧損18300元。 省農業廳調研顯示,種植農戶的收益得不到保障,嚴重影響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種植大戶的承包積極性和土地流轉進度。 多重因素導致糧價下跌 “咱省口糧的需求沒變,但糧食加工負荷量只有60%,也就是說這塊的需求下降了40%。”省農業專家顧問團農經分團副團長劉同理告訴記者。 玉米加工最大的出處是飼料。記者從省畜牧獸醫局獲悉,受經濟形勢影響,目前雖然豬肉價格高但養豬存欄量少,養雞業賠錢經營,畜禽食品消耗量大大減少,價格下降,飼料需求量僅為2014年的60%左右,肉雞及豬飼料價格均較去年下降了200-300元/噸,玉米淀粉價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00元/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