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西安價格監測中心數據顯示:2008年4月西安鮮牛奶收購價格每公斤3.6元,2009年4月西安鮮牛奶收購價格為每公斤2.3元,同比下降57%,奶牛養殖戶的利益受到了極大的傷害,現在是“騎牛難下”。規模較大的雨金鎮恒源奶牛養殖場場長田齊生介紹,他在長安、閻良、高陵等地的奶牛養殖戶,也同樣卷入了“奶賤殺牛,奶貴買牛;牛多奶賤,奶賤殺牛”的惡性循環圈子。 “倒奶殺牛”是養殖戶無奈的選擇 在西泉鄉,養殖戶吳勇軍相繼賣掉了今年年初飼養的110頭奶牛中的25頭,光這一個月他就賣掉了8頭奶牛。 當我們來到斜口街道代張揚村養殖戶黃志剛的養殖場時,他正忙著接生牛犢,看著剛出生的牛犢踉踉蹌蹌走著,黃志剛露出一臉無奈的苦笑。為加速資金回籠,這只牛犢養不到6個月就得賣掉。小牛犢生下來后要經過兩年左右的時間,奶牛才能產生經濟效益,今年他已賣掉9頭牛犢了。 “目前7畝地要養殖165頭奶牛顯然不夠,擴大養殖面積需要資金,銀行又貸不來款,賣掉產奶量低的奶牛和半歲左右的奶牛是我資金回籠的惟一途徑”。他說,為了不失去和蒙牛日產兩噸鮮奶的合約,又不得不以每頭賠進4000元的價格把35頭產奶量低的奶牛和9頭牛犢賣掉,并湊錢以每頭8000元的高價買進了25頭,使存欄量由140頭增加到165頭,鮮奶日產量達到兩噸。這樣比正常購買產鮮奶牛多支出近10萬元的成本。 臨潼區雨金鎮恒源奶牛小區奶農田齊生,正準備賣掉他苦心經營近10年的奶牛養殖場。 今年4月15日,我們來到田齊生的養殖場,看見一輛裝載4頭奶牛和3頭牛犢的卡車,準備駛向屠宰場。田齊生含淚說,賣掉這7頭牛的錢按現在的市場價只能換回3頭產奶牛。自“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和金融危機以來,他的經營每況愈下,鮮奶收購價跌到每公斤3.6~3.8元。今年以來鮮奶生產企業每個月至少要以各種理由拒收他3~4車鮮奶,每車近兩噸,平均一個月就是7~8噸鮮奶賣不出去,只得忍痛倒掉。 以往這個季節正是淘汰季節,產奶量低、有乳腺疾病的牛就會被賣掉,從經濟角度講,這是較劃算的。今年淘汰率高于往年,有些可殺可不殺的牛也被殺了。 奶牛買進的成本價是7000到8000元不等,賣給屠宰場每頭僅僅賣到5000元。即使這樣,多數奶農仍然選擇殺牛。因為殺牛或者賣牛,遠比賣鮮牛奶賠的少。 田齊生說,周邊的鄉村散養戶感到賠錢又勞神,大多數把牛賣掉了,有的抱一線希望把奶牛寄養在他這里。現在奶業不景氣,但因為養牛他是內行,其他行業他不懂,轉行無異于前功盡棄。 拯救奶業政府在行動 奶業是臨潼區的主導產業,現總存欄數為68000頭,區內百頭以上養殖場占95%以上,規模養殖占一半以上。 臨潼區林業局畜牧科科長劉玉林說,前些年在政府推動、企業拉動、銀行鼓勵、媒體宣傳的合力刺激下,許多農民毫無準備地成了奶農,就像股市大熱時許多散戶“高位”入市一樣。如今“行情”大跌,高位入市的奶農必然被“套牢”、“騎牛難下”。 “三聚氰氨”奶粉事件之前,鮮奶的收購價平均每公斤3.60元,之后,收購價不斷降低,從每公斤2.60元~2.40元降到每公斤2.10元,個別地方收購價還要低。 “怎樣算保護奶農利益?達到什么程度要保護?是否一味壓低奶價就好?這都需要我們反思。”劉玉林說,盡管他們應急期間也采取一些措施,比如給加工企業出示警示函,或限價或制約等,希望保護奶農利益,但都力度不大,原因是企業有自主權;況且大勢如此,份額少了,鮮奶又不好保存,為生存及利益考慮只能相對控制收購量,企業也無能為力。 他說,蒙牛、伊犁乳品企業從提價搶購當地鮮奶到不斷抬高收購門檻或變相降價。如果任由奶農被“奶賤殺牛,奶貴買牛;牛多奶賤,奶賤殺牛”的惡性循環折騰,從小處說,會損害奶農利益,農民破產、返貧現象日益突出,拖累地方經濟發展;從大處看,廣大奶農無力、也不敢再養奶牛,最終導致奶源匱乏,整個奶業行業崩潰。 他說,目前他們一是落實國家政策上加大力度,如土地、水、電的使用都按農業使用對待;養殖場達到目前每年補貼10萬元標準等措施。二是提高奶牛生產水平,改良品種。國外每頭牛年產奶量在11噸,國內目前平均僅能達到6噸,2005年以前是4噸,還有潛力。提高單產水平,也就意味著提高了抗擊水平、提高了效益。三是推廣規模養殖。過去散養戶居多,現在10~20頭都算散養戶。建設性的規模標準是占地20畝以上,奶牛數100頭以上,必須有奶站(自動管道機擠奶及備有存儲罐),必須建立奶牛檔案制度,免疫、治療等配有專職技術人員。許多奶場都在按這個標準實施。四是同金融部門協商加大貸款額度,牽線搭橋,給養殖戶一個發展的機會。 奶業健康發展關系行業興衰 要改變乳品企業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狀況,建立第三方乳制品檢測機制勢在必行。必須根除企業一慣“霸王”作風――奶價由企業說了算,奶農只能被動接受的尷尬局面。要建立公益性奶站,國家補貼由奶農和乳品企業、政府部門共同出資建立的公益性收奶站,去掉奶站配送的中間環節,從根本上改變奶農養牛不掙錢的問題。 同時,政府要加強對原料奶市場的監管,對奶站、奶牛場的設立要實行建立經營許可證、衛生許可證、工商登記、稅務登記等項制度。 各地政府應該組織當地企業,為弱勢群體發放牛奶消費券,積極鼓勵提高全民消費鮮奶意識。 對奶價的協調,應在當地政府統一領導下,由物價部門一家牽頭,畜牧部門配合,突出事件有人專管,防止互相推諉。政府積極出面協調,由奶農、奶站、乳品企業聯合共建鮮奶價格變動風險基金,達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目的。 企業和養殖戶都應從長計議,注重自身建設,注意克服鼠目寸光、只顧眼前利益的短期行為,還要注意克服傳統小農經濟及哥們義氣意識。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養殖戶同企業之間雖然也簽收購合同,但形同虛設。 一方面養殖戶法律意識淡漠,有些養殖戶認為和企業合作時間長了,形同兄弟,彼此口頭承諾;一方面企業有更大的主動性,往往占優勢,養殖戶則處于相對弱勢。結果遇到鮮奶過剩時,合同保護不了奶農利益,口頭協議更談不上。鮮奶不足時,奶農就高不就低,不遵守合同,容易趨之若騖。不論哪一種情況發生,從長遠看,結果都是兩敗俱傷。所以,眼光放長遠、練好內功,具備現代的經營養殖意識才是企業和養殖戶的正確選擇。 奶牛養殖戶也存在如股民一樣買漲不買跌的心理。因為信息不暢,或是不知如何獲取信息,對現代化的經營理念沒有概念,加之求富心切,特別容易導致賭博的極端結果。而養殖這種高風險的行業更需要具備科學的態度。養殖業不能盲從,不能以慘痛的代價換取,要深入調查了解市場的行情,根據市場變化掌控投入多少、掌控飼養量等,做到心中有數,增強養殖戶的免疫功能。 臨潼區在2007年前,鮮奶收購價從每公斤1.90元,一下子漲到每公斤3.80元,回過頭看是企業不正常的競爭引起,結果對農民產生誤導,一時間奶牛旺銷。當時正常每頭六七千元,帶牛犢的價格成倍往上翻,勢頭過快過猛,本身已超過了價值規律。雪上加霜的三聚氰胺事件發生,當頭一棒,奶農只能叫苦連天。 “我們一直強調企業、養殖戶的責任意識,從調查中我們感受到消費者的責任意識也不能忽略。責任應該是全民的,僅靠政府、靠職能部門已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劉玉林說。
來源:博亞和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