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頭文件要取消北京瓷罐酸奶了,小時候的味道要沒有了”,這幾天,一則老北京瓷罐酸奶的“退市傳聞”引發了市民和網友的熱議。對此,瓷罐酸奶廠商表示,國家制定的乳業標準并未影響該產品,市民還能照常購買。
退市傳聞源于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的一份乳制品行業準入公告,要求對工藝與裝備、質量、環保等嚴格準入條件,2010年前要淘汰生產能力在200千克/小時以下的手動及半自動液體乳灌裝設備。一些人很快聯想到生產規模小的瓷罐酸奶,繼而關注起它的命運。 記者在部分網絡論壇看到,有關帖子號召大家集體簽名“留住瓷罐酸奶”。不過也有網友支持淘汰,認為這種酸奶衛生難以保證。 不過昨天,北京的街頭依舊能看到瓷罐酸奶。新街口、新文化街、馬甸、什剎海等城區的不少小食品店,瓷罐酸奶銷售還異常火爆,價格多在2元左右。 對于退市傳聞,很多銷售者和市民都表示“還沒聽說”或“不知道”。 ■ 廠家回應 擴建工廠按國家標準生產 據了解,目前北京僅存兩家瓷罐酸奶生產廠家。昨天,富邦食品廠周廠長澄清說,目前并沒有接到任何部門要求退市的通知,乳制品行業準入公告與瓷罐酸奶的生產是兩回事。相比大乳業集團,自己的廠子雖然是規模小點,但能達到規定的生產能力和標準。 震寰乳業是北京另一家瓷罐酸奶生產廠家。昨晚,震寰乳業的丁經理表示,目前廠子正在忙于搬遷事務,但瓷罐酸奶的生產并沒有停止,老廠子還會繼續生產兩個月,而新廠也在籌備中。 他表示,搬遷后的廠子將完全按照國家新的乳業準入標準來建立,將達到300噸的生產能力,“這種帶有老北京文化色彩的食品,我們不會丟,肯定會發展下來”。(記者 廖愛玲) 相關【故事】 “蜂蜜味兒、小瓦罐兒、圓嘴兒扎著根兒橡皮筋兒”。大概從上世紀70年代起,瓷罐酸奶就開始伴隨幾代北京人。近日,一則在網路上盛傳的“瓷罐酸奶要退市”的消息,重新勾起人們對它的回憶。記者走訪發現,說起瓷罐酸奶,市民甚至不記得它曾經賣多少錢,但一定會說一句,“喝完了,一定要拎著罐子退押金”。 70歲 “奢侈”酸奶頂一頓午飯 一說這瓷罐酸奶,就讓70多歲的張大爺想到上世紀80年代。 1986年,張大爺剛從老家來到北京,就在位于三里屯的紀檢局黨校里學習,他說,學習的那個星期,他最大的印象就是中午能喝上一瓶瓷罐的酸奶。 “雖說一瓶酸奶才2毛,但也貴。”張大爺說,因為在黨校學習緊,中午只有不到1個小時的吃飯時間,門口沒有飯館,他和校友們只能在門口小賣部買吃的,由于瓷罐酸奶濃稠,張大爺干脆就喝一罐頂上一頓午飯。 60歲 家里仍存著兩個“大肚兒” “那天倒騰東西,還在家翻了倆‘大肚兒’呢。”佟大媽曾在西城區的胡同住了幾十年,她用很地道的京腔親切的稱呼瓷罐酸奶。 從瓷罐酸奶剛一問世,她在家就多了個活兒,每天都提著瓶子到西單“燎原食品店”換酸奶,因此,家里總有兩個空瓷罐。 “這酸奶真退市了,咱家那倆就是古董了吧。”老伴張大爺調侃道,他說,自己仍記得瓷罐酸奶只有兩家廠子生產,早上10點以后才開始賣,每天下班了就去換酸奶。 70后 零食少的年代曾喝上癮 瓷罐酸奶給“70后”的印象就是“難得的零食”,剛做了媽媽的劉女士說,第一次喝酸奶的時候她就上了癮。 她17歲的時候頸部做了手術,無法吞咽食品。媽媽特意買了瓷瓶罐奶給她喝。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真上癮了,19歲的一次,我一口氣喝了5瓶!” 現在,由于酸奶種類越來越多,瓷罐退瓶又麻煩,劉女士漸漸放棄了瓷罐酸奶。但說起要退市,她還是表示惋惜,說著她俯下身輕輕地對著嬰兒車里的寶寶說,“以后你就喝不著嘍。” 80后 酸奶變味兒但仍是個念想 “瓷罐酸奶啊,它給了我一份特別深的印象,那時候我還上小學呢。”出生于上世紀80年代的溫小姐笑著說道。小學時班里有一個特別好看的小姑娘,每天都喝這種酸奶,結果,在班級里女孩兒們都紛紛效仿,“我到現在還認為,喝這種酸奶的人會變漂亮呢。” 她說,現在奶食品的種類繁多,瓷罐酸奶給自己的印象已經不是以前的味道了,“對我們來說應是一種珍貴念想吧”。(記者 劉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