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慶- 于 2018-11-12 15:11 編輯
聊到發酵 飼料,如果不聊點菌種內容似乎有些不務正業,看到行業內外不少目測為專家的新老朋友都在以江湖見聞或廟堂文章的形式闡述各自觀點,喜好湊熱鬧蹭熱點的我不免也按奈不住在發酵飼料菌種這池深水中撲騰幾下,閑說幾句主觀、片面僅供觀賞的片湯話。 發酵飼料,既有發酵二字,那菌種是必需要有的了,但是不是必需人工接種,那可得兩說了:如果要正兒八經的發酵豆粕,能夠快速降解蛋白的還是人工接種的芽孢或者霉菌;如果做最親民的厭氧生料固體發酵,其實自然存在的菌種理論上就足夠了(參見食品釀造中的傳統葡萄酒發酵(酵母),泡菜酸菜發酵(乳酸菌)和傳統大醬發酵(芽孢和霉菌))。當然,考慮到地域、季節、原料的差異,為保障產品品質穩定(嗯,是穩定而并沒說效果最好)實踐中大規模生產還是采用了人工接種,養殖場每天用生鮮原料厭氧發酵三五百公斤未嘗不可省個菌種錢。 是的,人工接種還是發酵飼料生產的絕對主流,人工接種的菌種中或許又可分為自然富集和純培養菌種:發酵飼料生產和傳承千年的傳統釀酒、制醋一比,開襠褲還沒穿上哪來的各類精、曲流傳,因而自然富集菌種少之又少(農村中漚制豬食的陳年泔水缸或可做一例),目前發酵飼料生產還是以“芽孢、酵母、乳酸菌”的純培養為絕大多數。 發酵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既包括主動的菌也包括被動的料,今天只說菌:熟料發酵中,人工接種的菌種始終起到主導地位,而在生料厭氧發酵中,是不是人工接種的菌種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就需要多讀幾篇菌種演替的文章了(拙見前期接種菌種非常可能占主導,后期么就不好說了,還有這個前后的界限似乎也不太明晰)。呼吸袋為例推測一下,假設是在30度左右室溫情況下,剛封袋時還殘存一些氧氣,此時芽孢、霉菌、酵母爭先恐后的長起來,很快氧氣將盡霉菌、枯草也歇了,酵母、地衣繼續消耗掉最后一點氧氣;當最后一點氧氣也沒了時酵母、地衣生兒育女的節奏也慢了下來,乳酸菌撣撣身上的土開始搶地盤,這個時候袋子應該因為更多二氧化碳而鼓了起來;酵母產醇、地衣乳酸菌產酸,互害模式開啟,第一個出局的可能是地衣,裹緊衣服先睡了,接下來可能是酵母和耐酸能力較弱的乳酸菌,大部分領了盒飯,乳酸菌(乳酸桿菌可能性大些)繼續發酵產酸,絕大部分最終玩火自焚。當然,前邊說的是個長期的過程,在現在發酵飼料生產中,可能到不了最后階段,菌們可能就葬身禽獸口腹了。 發酵菌種選擇上,看原料、工藝和發酵目的而定,需要蛋白酶高的用霉菌芽孢、需要典型發酵味順帶補充維生素細胞壁多糖生長因子的可用些釀酒酵母,因陋就簡稀里糊涂湊個熱鬧的乳酸菌算是個比較好的選擇。大部分原料中多多少少都含有以上幾類微生物,而接觸到幾個賣發酵飼料菌種的朋友也大都賣的復合菌,復合菌是否一定好于單菌種,也有待研究報告(當年買的裕興電腦VCD,超級瑪麗玩的很好,就是播放電影時效果奇爛)。發酵飼料是個寬泛概念,很難一概而論,一般說發酵飼料必須用某某菌的,十有八九是賣菌種的朋友(得罪,得罪)。 需要具體了解芽孢、酵母、乳酸菌的朋友可以移步前面幾篇單獨講菌種的文字,僅供參考,中間提到的某些工藝請謹慎模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