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告主題:《非洲豬瘟情況下我國生豬產業的發展》
報告嘉賓: 王立賢博士 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
1.jpg (64.12 KB, 下載次數: 11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5-21 11:30 上傳
報告內容:
一、面臨的形勢: 快速蔓延、速度之快、范圍之廣 、原來設想的“殲滅戰”,已轉化為“持久戰” 損失慘重,行業重創 農業部公布母豬同比減少21% 荷蘭合作銀行預測:ASF會使中國供應減少25~35% 30%,1600萬噸,比美國年度豬肉產量多近35%,相當于歐洲年度豬肉產量的70%,也有的預測會減少40% 更為可怕的是這種損失還在繼續 由于再感染的風險,生產者保持謹慎態度 豬群重建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幾年的時間
二、如何有效防控?
病毒特性
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動物傳染病 豬(包括家豬和野豬)、鈍緣是非洲豬瘟病毒的易感宿主 傳染性差,僅通過接觸傳染,氣溶膠傳播僅僅2米 不怕冷、耐酸、耐堿,對高溫敏感
阻斷到生產區的傳染途徑,是防控成功的關鍵
病毒離開宿主細胞,存活時間不會太長 高溫清洗、火焰消毒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消毒措施 豬場有必要對現有生物安全措施、防控措施進行總結、反思。 豬場真正在阻斷傳染途徑上下功夫 要有嚴格的分區,物、人流動管理 哪些是真正有效的?哪些是可以回歸常規的? 對于一些夸大宣傳的產品、措施要有正確認識
“拔牙式”清除
無奈之舉 最需要避免的是最后把牙拔光了 是“拔牙”還是清群復產,需要做出合理選擇 “拔牙”的關鍵是早發現 參照國外的經驗,國家實施“根除計劃”是根本 及早研究、完善相關制度 目前不能寄希望于疫苗
未來發展
規?;?、專業化,智能養豬,豬群分欄,精準飼喂, 生產體系變化: 物流模式、供應鏈變化,建筑模式、生產模式、管理模式變化,生產工藝上推薦批次化生產, 建議小規模一體化豬場逐步改為專業母豬場或保育育肥場 小規模母豬場,由傳統的按周生產改為按批生產 專業化的場物流相對單一,批次生產,物流次數少。 全核心群飼養模式:考慮母豬的更新補充、設立專門的后備區 育種體系的變化和發展:自我更新、基因組選擇 豬場小單元化:肥育豬、母豬小單元化,實體墻隔離,分組、中間空欄 組織形式變化:單獨一個中小規模豬場生存困難,大公司+農戶或合作社形勢會發展,占有市場比例會越來越高
總結
非洲豬瘟本是一個傳染性低、容易防控的疾病,卻給我國帶來巨大損失,需要總結、反思。人禍? 非洲豬瘟將促進產業升級、養殖水平進一步提高,規?;M一步發展,養殖巨頭得到更快發展。調豬變調肉將促進養殖+屠宰的產業融合。 防控政策需要與中國的國情結合 消除傳染源,排查+淘汰 做好生物安全,切斷到生產區的傳染途徑是唯一正確方法。如何正確復養將是未來幾年豬場工作重點 相信智慧勤勞的中國養豬人,對非瘟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解決方案。
來源:飼料技術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