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jpg (520.62 KB, 下載次數: 30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8-27 14:39 上傳
母豬日采食量會根據季節的不同而變化。
氣候對母豬來說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因素
在拉丁美洲和亞洲等氣候炎熱地區,氣候是實現最高生產效率的最大限制因素。在溫帶地區熱應激在所謂的“高溫”時期是一個短暫的挑戰,而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則是一個持續的挑戰。此外,在這些地區,空氣的相對濕度(RH)會加劇高溫的影響(Renaudeau等人,2008年)。
在拉丁美洲和亞洲等氣候炎熱地區,氣候是實現最高生產效率的最大限制因素。在溫帶地區熱應激在所謂的“高溫”時期是一個短暫的挑戰,而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則是一個持續的挑戰。此外,在這些地區,空氣的相對濕度(RH)會加劇高溫的影響(Renaudeau等人,2008年)。
為了減輕熱應激的負面影響,近年來許多研究試驗都試圖研究環境和營養解決方案,以改善熱應激條件下的母豬的生產性能。對幾種環境技術進行了評估,但是只有極少數的技術有效且經濟,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熱應激對生豬生產的影響(Renaudeau等,2008)。這些解決方案包括降低建筑環境溫度(風扇、蒸發冷卻系統)和/或增加動物熱量損失(地板冷卻、滴水冷卻、鼻部冷卻)的管理策略(McGlone等人,1988年;Silva等人,2006年和2009年)。營養解決方案可以提供一個更經濟可行的替代策略,可以采用該策略來最大程度地減少熱應激的負面影響。蛋白質含量降低的日糧會降低產熱量,并可能降低高溫對飼料消耗的影響(Renaudeau等人,2001年;Le Bellego等人,2002年;Silva等人,2009a)。
一些作者(McGlone等人,1988;Schoenherr 等人,1989;Dove and Haydon,1994;Quiniou 等人,2000;Silva 等人,2009a;Silva 等人,2009b)對日糧養分密度的增加進行了研究,但其對母豬和窩產仔豬整體性能沒有有效改善。相比之下,關于飼料香味劑對母豬生產性能影響的報道卻很少。策略性的使用香味劑有助于刺激飼料的攝入(Moser等人,1987年;Frederick和Van Heugten,2006年;Wang等人,2014年),為提高熱應激條件下的奶產量和產仔性能提供了可能。
泌乳母豬采食行為的研究
熱應激還會引起泌乳母豬行為的變化,這些變化是由于熱應激影響母豬自愿采食的動力學,采食方式和哺乳能力,減少母豬的每日總攝入量,減少哺乳時間并引起更高的躁動 。因此,母豬比正常情況下更容易躺下和站起,由于這種情況,仔豬壓死的比率會增加(Silva等人,2006年)。
在溫度恒定的房間中保持恒定的日間溫度(Quiniou等人,2000b; Renaudeau等人,2002),或通過實驗產生的夜間溫度波動(Quiniou等,2000a)或在自然波動的溫度下(Renaudeau 等人,2003a;Gourdine等人,2006;Silva等人,2009a和2009b),白天出現兩個進食高峰。一個高峰在清晨,另一個高峰在傍晚。跟據Silva等人 (2009a)的觀察結果表明,泌乳母豬的飼喂模式主要是由產房中的光強度變化驅動。但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例如人員的存在,未食用飼料的清除以及飼料的分布,也會減弱或加劇這種晝夜雙峰模式(Renaudeau等人,2003b;Silva等人,2009a)。
Silva等人(2009a)還表明,采食模式受季節影響,或者更具體地說,受溫度和相對濕度的每日動力學影響。Renaudeau等人(2003b)在與前幾位作者相同的條件下進行了一項研究,他觀察到,在一天中較熱的時間段減少的采食量與一天中較涼快時段的較高采食量相互抵消。與Gourdine等人的報告相反(2006),該研究表明64%的每日采食量發生在炎熱季節的夜間。Silva等人(2009a)觀察到,44%的日采食量發生在夜間,而這個數值在炎熱季節大于在寒冷季節(47%)??偟膩碚f,這些結果表明氣候條件也會影響哺乳母豬的晝夜飼養模式。
根據先前研究的數據,溫度每升高一度,則每日飼料攝入量減少462克(Silva等人,2009a)。據Quiniou和Noblet(1999)報告,在25至27攝氏度,相對濕度為50%至60%的情況下,攝食量的減少相當于每攝氏度254克/天。在第一個研究中發現的每攝氏度的日采食量減少幅度較大(462克/天/攝氏度),可能與研究期間觀察到的濕度增加(85%至98%)有關。這些結果表明,在熱帶氣候中,相對濕度的增加可能會加劇環境溫度升高的負面影響。
來源:pig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