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地區奶牛子宮內膜炎的血常規變化研究
麻延峰, 傅春泉, 王宏艷, 黃利權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
摘要: 血液血紅蛋白(HGB)和白細胞(WBC)的分析對奶牛的營養水平和機體的免疫功能評價具有重要價值。本試驗通過對30 頭奶牛血液樣本檢測發現, 當前金華地區奶牛的營養水平低下,其HGB指標低于正常奶牛的生理水平,同時淋巴細胞(LY)數量明顯低于正常免疫 反應所需狀態( 比正常指標下降385%) , 由此證明奶牛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是奶牛子宮內膜炎多發且難于治愈的原因之一。血液單核細胞( MO) 和中性粒細胞( GR) 數的增加, 可表明子宮炎癥的嚴重程度和提示機體對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與組織的修復過程。
關鍵詞:奶牛子宮內膜炎; 血常規
我國獸醫科技工作者對奶牛患病時期及正常生理狀態下的血液流變學做了大量的、多方面的研究, 尤其是對奶牛發生子宮內膜炎時的血液流變學的變化做了大量的研究, 但是卻沒有相關資料報道奶牛在發生子宮內膜炎時, 血液血細胞生化指標的變化規律; 也沒有相關研究顯示, 奶牛發生子宮內膜炎時, 血液流變學的變化與血細胞生化指標的變化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聯系。因此, 本次試驗的血液學研究主要從血細胞的生化指標檢驗入手, 研究在奶牛發生子宮內膜炎時, 血液學中血細胞生化指標的變化規律, 對照血液流變學的指標, 可以從中分析并總結出兩者之間存在著的聯系, 從而得出在奶牛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的血液學變化規律, 為最終診斷和治療奶牛疾病提供一個科學依據。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動物
1.2 試驗牛來自金華丁丁奶牛牧場和金華瑯琊李子園乳業有限公司牧場以及部分個體奶牛場,根據直腸檢查和子宮分泌物觀察將確診為子宮內膜炎的奶牛列入試驗。
1.2 測試項目
對產后患子宮內膜炎奶牛進行紅細胞(RBC)計數、白細胞(WBC)計數、淋巴細胞(LY)計數、單核細胞(MO)計數、中性粒細胞(GR)計數, 血紅蛋白(HGB)、淋巴細胞(LY)、單核細胞(MO)、中性粒細胞(GR)含量測定。各項檢測數據均用t 檢驗作統計學處理。
1.3 血樣的采集
對病牛的尾根進行消毒, 并使用專用的一次性采血管, 在病牛的尾根靜脈采取血樣5mL, 并記錄編號。
1.4 樣本分組
將所采血樣根據牧場不同分為三組, 分別標記。丁丁奶牛牧場為I 組, 共有血樣13 個; 部分個體奶牛場蘇孟、下葉場為II 組, 共有血樣6 個; 金華瑯琊李子園乳業有限公司牧場為III 組, 共有血樣11 個。
2 結果
2.1 子宮內膜炎患牛血液學檢測情況
見圖1、2、3、4、5、6。檢測結果表明, 發生子宮內膜炎的奶牛, 其血液中血紅蛋白及紅細胞的含量均普遍低于正常值, 而血液中各種白細胞的比例出現明顯變化, 其中, 淋巴細胞的比例顯著降低, 而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的比例顯著上升。
2.2 奶牛子宮內膜炎血液指標分析
血液學測定分析結果表明, 所采共30 個血樣中,紅細胞總數雖略有不同, 但都在正常范圍內, 與正常值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 血紅蛋白含量有所下降, 與正常值相比差異不顯著(P >0.05); 而單核細胞含量顯著上升, 與正常值相比較差異極顯著(P<0.01);淋巴細胞含量顯著下降, 與正常值相比較差異極顯著(P<0.01); 中性粒細胞數顯著增加( p<;0.01) 。中性粒細胞是嚴重感染和炎癥初期最活躍的細胞, 通過吞噬作用來消滅入侵的細菌, 特別是球菌, 試驗中三組血樣所測得的中性粒白細胞含量分別為78.72%、76.69%、76.69%, 而正常值為29.88%, 這正說明了奶牛在患子宮內膜炎時必然導致中性粒細胞數增多。
3 結論
金華地區子宮內膜炎奶牛血液中的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值明顯低于正常值。血液中白細胞比例嚴重失調, 其中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白細胞的比例明增加, 而淋巴細胞的比例則顯著下降。4 討論
4.1 奶牛的營養水平
通過對30 頭不同管理模式的奶牛血液RBC 和HGB 的分析發現, 雖然與正常生理指標差異不顯著, 但RBC 和HGB 值均低于正常值, 尤其是個體奶牛場(II組)的HGB 比正常指標下降8.03g/L。這反映了當地奶牛不景氣、奶農不愿過多投入, 而導致出現了整個奶牛群體況下降、抵抗力偏弱的情況。同時, 血紅蛋白的指標也普遍偏低, 從而說明, 子宮內膜炎的發病與家畜機體本身的營養狀況較差和抵抗力下降有關。經我們調查發現由于鮮奶收購價格偏低, 金華奶牛投入與往年相比明顯不足, 精料不足5kg, 粗料主要以干稻草和雜草為主, 均沒有奶牛常飼的青貯飼料。在這種環境下,奶牛的營養水平和抵抗力下降是顯而易見的。
4.2 血液白細胞比例倒置
經過對30 頭子宮內膜炎奶牛的血液WBC 分析發現, 雖然白細胞總數在正常范圍之內, 但分類計數比例發生明顯倒置現象。單核白細胞比例平均上升383%,中性粒細胞上升259%,而淋巴細胞則下降385%。中性粒細胞是炎癥期間最常見的細胞, 尤以化膿性感染時最為多見, 此時該細胞大量地從造血器官釋放入外周血液, 并從微循環血管中釋出, 在炎癥區域浸潤。該細胞具有活躍的運動能力和吞噬功能。但這種白細胞壽命短, 一般只活幾天, 死亡后變為膿細胞,崩解后釋放出溶細胞酶可使受損組織溶解, 形成膿汁。這也是慢性子宮內膜炎經常轉化為慢性膿性子宮內膜炎的原因之一。中性粒細胞的增高, 提示體內局部炎癥的發展過程( 曹樹澤等) 。正常情況下單核白細胞存在于血液當中, 但數量較少。當局部發生炎癥時, 由于炎癥刺激該細胞大量增殖, 通過血液浸潤到炎癥區域。它能吞噬中性粒細胞所不能吞噬的較大的病原體、異物、組織碎片等。它常出現于炎癥后期、慢性炎癥過程等。在炎癥晚期, 單核白細胞還能轉變為纖維細胞參與組織的修補。單核白細胞的比例增高提示奶牛子宮內膜炎已進入后期過程,機體正在對子宮內膜組織進行修補。
淋巴細胞是一種免疫活性細胞, 不具有吞噬功能,主要產生機體內的抗體物質。當發生病毒性感染時體內數量明顯上升, 機體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降低時淋巴細胞數量下降。研究表明機體血液中淋巴細胞比例的高低與機體對子宮感染的抵抗力的強弱有著直接的聯系。在本試驗中, 通過對血液學血細胞生化分析、檢測, 發現該批奶牛子宮內膜炎主要是以細菌性感染為主的組織炎癥過程, 同時反映了奶牛群體中普遍存在機體抵抗力和免疫功能下降的現象。這與體內HGB含量下降、營養不良現象相一致。
4.3 子宮內膜炎患牛的血液學變化與發病的關系
當前, 血液學研究已成為研究疾病病理發生發展過程的一種重要手段及方法。目前, 對奶牛子宮內膜炎血液學研究最多的就是發病時的血液流變學的變化。成章瑞、吳金節等人的研究表明, 奶牛發生子宮內膜炎時, 血液流變學均發生顯著變化, 血液粘稠度也有明顯上升。但是, 對于其他血液學指標及血細胞的常規生化指標在奶牛發生子宮內膜炎時的變化情況及相關聯系并沒有相關報道, 也沒有資料表明血液學常規分析與血液流變學的變化關系及其在疾病分析過程中的意義。
目前的研究表明: 當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所占的比例大量增高時, 血液中的蛋白成分和炎性反應物增多, 血液粘滯性增高, 血流緩慢, 這些都嚴重影響奶牛血液的正常粘稠度和血流狀況。而血液循環障礙又會造成局部或全身組織器官瘀血、出血、血栓及水腫等, 進一步則導致組織發生滲出、變性、壞死、萎縮、增生等一系列的病理性炎癥過程。這些病理變化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 又可以反過來引起血液循環障礙,如此互為因果, 惡性循環, 使病情加劇。對于多數生殖系統疾病, 我們認為是由于局部組織器官———子宮或卵巢等的血液循環障礙, 血流阻力增大, 血液灌注量減少, 導致供血不足, 物質代謝失調,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平衡失調, 它們共同引起生殖系統的生理功能紊亂, 結合機體血紅蛋白含量的減少, 淋巴細胞比例明顯降低的情況, 導致奶牛自身抵抗力下降, 從而感染微生物發病, 這與中醫的血瘀癥極為相似。可以推斷, 血粘度升高可導致血瘀。由于血瘀癥的存在, 致使子宮內膜抵抗力下降, 因而很容易受致病微生物感染而引發子宮內膜炎。而患子宮內膜炎時, 由于血液中急性期的炎癥反應物迅速增多, 使血粘度進一步升高, 反過來又加速病情的發生、發展。因此, 在疾病早期的診斷與防治過程中, 改善血液循環狀況, 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是我們應考慮的一個重要防治手段。從這個角度也說明了血液學研究在今后的疾病治療過程中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和實際意義。在今后的疾病防治過程中, 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對血液學的研究力度, 加強血液學診斷與臨床實際應用之間的聯系, 為更好的診斷和防治疾病提供一個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