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南方網
每一次重大的經濟轉型,必定有新興行業的伴生。
而今天, 養豬,變成無上光榮的字眼。也把養豬的企業,推上風口浪尖。
高盛和德意志銀行大舉投資中國生豬養殖業,引起業內廣泛關注。一時間,外資威脅中國農業、觸碰農業安全底線的聲聲音愈來愈大。
高盛布局養豬業,是為了掌控整個豬肉產業鏈,吸取其中的平均利潤,還是只是把豬當成是一種期貨,囤積居奇,攫取取利差?
綜觀中國的養豬業上下產業鏈條,我們試圖找出答案。
投行通吃“豬肉鏈”?
時至今日,外資投行高盛已能親手“將一堆大豆泡制成一塊豬肉”了。隨著日前在中國生豬養殖的“特區”湖南、福建全資收購十余家專業養豬場,高盛終于一一擊破豬肉產業鏈“ 飼料、養殖、屠宰、深加工至銷售”的各個環節。據悉,其中福建省生豬三大產區共有5~6家養豬場被高盛相中。記者向福建同行求證得知:高盛在福建并非直接控制養豬場,而是通過一家總部位于江西南昌的飼料企業百世騰牧業集團,巧施幕后之手。至此,其投資項目,已經貫穿了豬肉產業鏈上下游。
生豬養殖一直是高盛在國內養豬鏈條中的軟肋。
“生豬養殖環節實際上也是最難切入的領域:區域性強、企業分散、可控性差,而有一些規模的養豬企業也會坐地起價,為并購平添障礙。”
中國牧工商總公司廣州聯營公司總經理鄧壽光昨日向記者解釋,高盛在國內兩大豬肉制品強企雙匯和雨潤中均占股份,但在雨潤食品那里,因未能控股,基本沒有撈到什么好處,其無權參與雨潤食品的經營管理,完全是個被動投資者;而在雙匯那里嘗足甜頭,高盛操控下的雙匯所涉產業涵蓋屠宰、深加工及銷售,養殖方面主要經營能繁種豬和豬苗,僅生豬養殖一項成為雙匯和高盛的跛足。
在豬肉產業鏈最前端的飼料方面,雙匯亦頗有建樹,但根基不夠扎實,此次高盛作為江西飼料企業的幕后推手,說明高盛與飼料企業早已眉來眼去,飼料資源大抵無憂。在產業鏈中下游,雙匯以屠宰起家,豬肉深加工本是拿手好戲,加上其于全國所布的銷售網點終端,在整個豬肉出街的產業鏈中,唯欠親自“養豬”這一環節。
收購養豬廠,高盛夢圓。相比在其后追趕收購的德意志銀行(日前于上海收購養豬場),高盛的步伐顯然急速而穩健。
[
高盛收購路線猜想
出于戰略考慮,高盛選擇了河南(雙匯所在地)和江蘇(雨潤所在地)作為戰略屯兵重地。為何此次高盛養豬取道湖南和福建迂回包抄,而德意志銀行瞄準上海養豬地盤?
湘閩圈地,劍指廣東。上海養豬,實在江蘇。
廣州優百特飼料有限公司總經理丁為國為記者勾劃了全國四個“養豬經濟特區”:遼寧、江蘇、河南和廣東四大養豬強省,其中廣東的生豬出欄量是全國最高的,而且集約化、養豬工業化程度最高。這四大“特區”中,又分別覆蓋不同的“豬肉消耗圈”,如遼寧養豬重地就覆蓋北京消耗圈;江蘇成就上海消耗圈;河南和山東屬于中原地區豬肉供應源,地處膠東半島,其覆蓋范圍波及韓國和日本,肉禽類多有出口。而廣東外來人員眾多,豬肉消耗能力旺盛,除了自產自消外,更重要的是,廣東是港澳地區輸出唯一的輸出端,豁口巨大。每年“北豬南調”,廣西、四川也進行“西豬南調”。
高盛將生豬養殖重地布局福建湖南,“原因之一是,這兩個地區實為廣東生豬和豬肉制品輸入源,而福建也是浙江、上海的屯豬重地。”丁為國分析稱。福建省農業廳的數據印證了這一說法:福建省每年外調廣東、浙江、上海等省市近300萬頭肉豬。福建省內豬肉消耗與外調比率達4:3.“選擇這樣一個場地養豬,正所謂左右逢源。”
而湖南生豬以京珠高速公路之便,朝發夕至廣東。或遠赴香港,告別生豬勞頓之苦,免卻“影響豬肉賣相,路上病死損耗”等多種困擾。
新的養豬基地,如果只是“販豬”,高盛已無后顧之憂。記者了解到,雙匯集團旗下有數家肉制品加工公司(號稱18個加工基地),分別設于河南總部、內蒙、四川綿陽、遼寧阜新和廣東清遠等地,形成一個中心、4個基本點的加工制造格局,就深加工而論,與湘閩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的障礙。高盛的湖南、福建生豬如何找到歸屬?屠宰、豬肉深加工會移師至距離最近的廣東嗎?丁為國表示,高盛下一步動作,極有可能在上述兩地收購養豬下游產業、為屠宰加工尋找支點。東莞大嶺山廣南豬場總經理李珍泉,也認為投行就地收購下游廠家,或將是下一步最佳決策。
另外記者了解到,德意志銀行投資的上海宏博集團公司,其投資30%股權的豬廠,是其旗下的東旭牧業科技有限公司,地點在江蘇啟東市,實際上也是以江蘇為戰略中心,影響上海、華東豬肉消耗圈。截至發稿時為止,記者尚未收上海宏博最后的確認。
豬飼料行業
一般養豬成本中飼料成本約占70%,飼料成本中大部分是玉米和豆粕,而玉米和豆粕的價格分別從2005年的2000元/噸漲到現在的4000元/噸左右,仔豬短缺,豬苗費用更是增加到400~600元/頭,占到養豬成本的一半。
生豬養殖業
養殖業在國外與工業并無區別,而中國也在向集約化養殖發展。過去,中國養豬業是靠農民散養,人畜混雜,環境污染嚴重,而且談不上規模,養50頭以上就算大戶了,農民養豬大多是抓苗豬育肥,不是自繁自育,即自己不養母豬,而是買豬仔養肥后出售,過后再去買小豬仔來養。這樣的家庭養殖模式,造成畜禽疾病多,損耗率在10%到20%以上。
現在,國家鼓勵工廠化、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養豬已經開始脫離臟亂差。現在養豬利潤較高,一頭母豬一年可產20頭苗豬,毛利率可達30%,品牌特種豬的利潤甚至可以在此基礎上加一倍。
有專家估計,目前中國生豬市場缺口約為4億頭。在農產品(行情論壇)價格上揚,特別是豬肉緊俏、養豬業經濟效益走高的情況下,國際資本欲染指養殖業并不令人奇怪了。目前西方一些國家的養豬業處于抑制狀態,許多發達國家已將養豬列為淘汰性項目,加上當地勞動力成本高,許多國外資本開始轉向到發展中國家發展養殖業。
據統計,2007年中國規模化養殖生豬的比例是20%,大多數養殖企業規模小,出欄上萬頭的可謂鳳毛麟角,幾千頭的也為數不多。中國養豬業急需加強整合,通過兼并重組做大一批養殖企業。
豬肉產業鏈全景速寫
國內的生豬市場規模巨大,中國生豬2007年出欄量有6億頭,這個數占了全球的大概5%,初步估算整個生豬的產值有10萬億,有的專家預計在10萬億以上。而2007年中國GDP預計為233488.8億元。
豬肉加工業
在豬肉領域,豬肉產區主要分布在“北三強”(山東、河南、河北)和“南三強”(四川、湖南、廣東)。六省豬肉產量占全國豬肉總產量的47%.豬肉加工行業以雙匯、金鑼、雨潤等為領先者的競爭格局初步形成,三者2004年的銷售額分別為160億元、100億元、80億元,非常吻合“三四規則”。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家企業合計銷售收入約占全國肉類加工業銷售總收入的20%,但屠宰數量占全國比例合計僅為3%,因此三年內豬肉行業將呈現大規模并購整合的發展態勢。
行業分析:豬肉行業亟待整合
近日有調研報告稱,以目前生豬的下跌價格趨勢,屠宰、生鮮凍肉加工和流通環節利潤趨薄,豬肉產業鏈的利潤集中在上游養殖行業,雙匯和雨潤將重心放在產品深加工這一環節,利潤日益仄窄,此舉或正是高盛等國際投行轉向進攻國內生豬養殖的原因。
散戶多利潤不穩定
廣東養豬行業協會會長張國杭對記者否定了這一說法。他稱畜牧業是資源相對集中的行業。目前原料價高企,大多數飼料加工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利潤也大幅縮水,通脹是環環相扣的,“如果說生豬養殖上游的利潤空間尚可,那也得靠天時地利。”他解釋稱,“天時”在于沒有疫病的發生,這是影響廣東本地生豬養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散戶最不能抗風險的環節。“地利”則在于養豬業對土地的需求量較大,會影響當地的稅收,與投產其他農作物有一定區別,養豬需要政府兌現對農戶承諾的補貼,也會給地方政府造成一定的財政壓力。
廣州大北農農牧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業軍,也稱養豬業上游利潤并不理想,依他來看,中下游形成規模的豬肉深加工環節的利潤,在整個產業鏈中位處高階。而國泰君安(行情 股吧)研究農林牧漁的證券分析師秦軍則認為,外資入華養豬,
他們看見的是利好方向,追求的是產業鏈各環節的“平均利潤”。
向集約化發展
廣州市優百特飼料科技總經理丁為國一針見血地指出:高盛等外資投行入駐中國養豬業,正是利用了被國內忽視的陣地,插了中國的軟肋,對國內養豬業沖擊將非常大,如果國內無相應措施,豬肉產業鏈確有危機。當然,這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他分析稱:從長遠來看,中國的養豬業遲早會走上集約化的進程,目前“農戶散養”這種粗放型的養殖模式,將會被逐漸淘汰。
“為什么廣東溫氏這兩年發展迅猛?”丁為國舉例稱,每次有疫情等大災大難時,弱不禁風的養豬散戶或小型生豬養殖企業往往無力躲避風險,紛紛倒下,而溫氏總是能反其道飛速擴張,因為溫氏可以趁機收購大量中小養豬企業。???這一收購模式,很可能就是若干年后,高盛和德意志銀行等外投施加在國內養豬企業身上的動作。
大批中小豬企將涌現
如果要抵御國外對我國農業產業鏈的清洗,目前最關鍵的,是需要用政策扶持中小養豬企業,而非生豬養殖大戶。丁為國強調,農業中的中小企業(行情 股吧)一直是被忽略的領域,“我自己做飼料行業,親身體會就是貸款很難。大型養殖企業的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強,扶持結果往往是增加當地政府稅收,雙方得利。”
“扶持也不宜完全針對農民,農民粗放式的小規模養豬,根本毫無抵抗外資控制中國豬肉產業鏈的能力。”丁為國說,2007年下半年,豬肉價受疫病影響價格飆升,是農民養豬最紅火最賺錢的一段時期,可謂千年等一回,這時給予生豬養殖戶補貼,短期內當然能刺激生豬養殖。但群哄而上的后果很可怕,市場供需最終決定農民的養豬興趣。“從戰略發展的眼光看,中小生豬養殖企業才是抵抗風險的核心力量。國家對農業的扶持戰略需要進行一定的改變。”
“養豬散戶出局是必然規律,如果中國有足夠的中小型集約型的生豬養殖企業,在優質的生存的環境下,欠優質的企業就促成一定程度的整合,國內擁有一定數量的現代化大型養殖企業,才能提高抵抗外資清洗產業鏈的能力。”丁為國稱。
■記者觀察
養豬:下一個暴利行業
見慣了外資投行在國內以巨資開路,以為本次高盛以區區3億美元、德意志銀行以6000萬美元砸在國內生豬養殖上,未免有些不疼不癢。隨著采訪的深入,記者越來越發現,外資投行在國內的豬肉產業鏈條中,僅走完了第一步???高盛很幸運地成為在中國走完整個豬肉產業鏈的美國“鬼子”,德意志銀行則剛攀上這條轉動的產業鏈。另一泰國正大集團也拋出了要在上海投資養豬的計劃。可見,投行在養豬業跑馬圈地的繩子已經甩出去,而且可能越甩越遠。
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想得到賞識,高盛的生豬們也想被賞識并賣出好價錢,如果按常規想法,那些生豬出欄后,馬上轉手豬肉販子,似乎賣不出價錢,同時也未免小覷了高盛和德意銀行的精明頭腦。要想讓高盛旗下的生豬們以體面的高身價登上世人的餐桌,仿佛“深加工”才是唯一出路。
深加工,談何容易?讓湖南福建的“高盛豬”遠赴雙匯在廣東清遠的生產加工線,顯然不太可能,這些“美籍”肉豬,難免忍受不了路途勞頓之苦,賣相一定很差。倘若再遇雪災,“路有凍死豬”也不是奇聞。
所以一部分人說,高盛必須在上述兩地周邊增設深加工生產線。但高盛新納入囊中的區區幾個養豬廠,顯然滿足不了“深加工生產線”的胃口。更多的中國養豬專業戶,需要抓耳撓腮加入到高盛新一輪的養殖并購中。
而另一部分人,以廣州天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生為代表,一語道破天機。他說,去年下半年到今天,“國內養豬企業純利可達30%-40%.”雙匯(高盛控股)做了10年的利潤,可能比不上廣東溫氏今年80億元(估算)的利潤。
豬肉養殖產業轉移,帶來這個機會,陳生預期在未來5年-7年,還有兩至三次豬肉價暴漲暴跌的機會。而高盛們,只是想利用這些機會賣豬瘋賺。
所以他斷言:高盛下一步,還是養豬賣豬。
與其說國外投行進駐中國養豬業帶來了危機,不如說他們剛將中國農業敏感的鏈條,輕輕地拉開了一個豁口。有人發現了,疾呼,據說還給國家相關部門寫了“內參”;有人無所謂,說這鏈條留著就是給大家一起拉的嘛,誰拉誰得利。
1.華北豬肉消耗圈:
以遼寧養豬基地為核心,覆蓋北京等地。
2.華中豬肉消耗圈:
河南和山東屬于中原地區豬肉供應源,地處膠東半島,其覆蓋范圍波及韓國和日本,肉禽類多有出口。
3.華東豬肉消耗圈:
以江蘇為核心,輻射上海等地。
4.華南豬肉消耗圈:
湖南、廣東等養豬重地除自產自消外,還輸出港澳,為國內最大消耗圈。
(本文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吳凌 實習生張穎)
■觀點爭鋒
收購論
廣州市優百特飼料科技總經理丁為國:
“湘閩地區再行收購”
養豬風險很大,一般以3年為一個周期,高盛養豬是計劃性很強的動作。研究泰國正大集團的并購策略,他們是走到哪里,就會將下游產業鏈一股腦兒吃透。高盛下一步,很有可能在湖南福建附近,收購產業鏈中下游企業,如屠宰企業和深加工企業。“我剛去看了一家河源的屠宰生產線,當地運作成本很高,如果生豬供應不夠,就會導致開工不足,生產線就可能閑置。”
湖南福建兩地,很多屠宰線都開工不足,高盛可以輕而易舉地拿下來,滿足旗下養豬場的屠宰需求。至于是否通過控股的雙匯去收購,要看董事會的決議,通過雙匯收購,至少可以避免開工后屠宰量不足,雙匯目前在國內布局了數家加工廠,可以互相調劑。
東莞大嶺山廣南豬場總經理李珍泉:
“就地加工是良策”
如果只出售生豬,利潤非常薄弱,高盛勢必要將湖南、福建兩地所投資的生豬,按一定比例“就地加工”,豬肉深加工是一套鮮活的工藝,原則上不會將生豬遠途運輸,而且這種深加工生產線,小企業無法做,因為一是投資大,產能可能不足;二是產品出來后,找不到銷路。這就指明了高盛未來的發展方向:
一、就地收購加工廠,就地解決當地生豬再加工問題。
二、繼續在湘、閩周邊收購優秀養豬企業,因為一條中等生產加工線,不是5-10家生豬養殖企業可以滿足的,至少得有50家生豬生產企業。
廣州大北農農牧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業軍:
“進軍飼料業扼產業咽喉”
高盛未來可能的另一個方向,是收購經營飼料微量添加劑的公司。誰控制了這個領域,才真正從上游扼住了豬肉產業鏈的咽喉。
囤貨論
廣東天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生:
“高盛下一步可能只賣豬”
“以我觀察,豬肉加工的利潤,根本不如養殖。”陳生昨日尖銳地指出。
“據我了解,他們2004年就擬定了投資中國農業的計劃。”陳生稱。
陳生認為,高盛只是看中國內養豬產業轉移的機會:勞動力成本上漲,農民就進城打工,過去80%的生豬養殖在農民手中,現在將逐漸轉移到剩余的20%的企業手中,高盛正是看中這20%的企業,根本消化不了這80%的產業轉移才出手的。
這次產業轉移中,跨度約5~7年,中間至少會有2次以上的高峰期。高盛就是想趁著這一兩次漲跌的時機出手賺錢???投資二三億美元,最多能控制幾十萬頭的產能,去年中國豬肉產量5300萬噸,相當于6.5億頭,高盛連1/1000都占不到,300億美金也占不到1/100.何談壟斷和對產業鏈的威脅?高盛在豬肉產業鏈上,絕不想控制。
廣東溫氏去年以約5元/斤的價錢購進生豬,現在存欄估計有8萬多頭,今年的利潤可能為60億-80億。這可能是一個“雙匯”十幾年的利潤(去年 雙匯發展(行情 股吧)218億的銷售額,只有5.6億利潤,利潤率為2.5%;而溫氏銷售額相差無幾,去年利潤卻近40億)。“如果養殖利潤高,高盛雙匯想做加工,哪里都可以收購豬。去年下半年到現在,賣豬的企業,大約有30%~40%的純利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