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概述
益生素(Probiotics)是Parker(1974)提出的與“抗生素”相對的新概念,指可以直接飼喂動物并通過調節動物腸道微生態平衡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動物生長和提高飼料利用率的活性微生物或其培養物。我國又稱為微生態制劑或飼用微生物添加劑。
益生素是在人們對廣泛使用抗生素所產生的種種問題十分關注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是為了研制出在功效上能全面替代抗生素,但無任何毒副作用的實用產品。隨著動物微生態學的建立和發展,益生素的研制與應用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目前,人們對益生素產品有了更直接的認識。Fuller(1989)指出,作為益生素產品,必須具備以下特性:第一,必須能夠到達小腸并在此繁育;第二,必須是非病原性的和無毒的;第三,必須有足夠數量的活菌以建立和維持腸道微生物平衡;第四,可被迅速激活并有很高的生長率;第五,在儲存和加工條件下有很強的耐受能力。
研制開發益生素的理論基礎是動物微生態學。在正常動物腸道內穩定定殖了400多種不同細菌類型,總數達1014個微生物。這些正常定殖的微生物群落之間以及微生物與宿主之間在動物的不同發育階段,均建立了動態的穩衡關系。這種穩衡關系是動物健康的基礎。在外界不良因素作用下,腸道微生物及其與宿主之間的平衡關系一旦被打破,動物的健康就失去了保障,進而表現出病理性變化。導致微生態失衡的外界不良因素包括:引入抗生素、激素、免疫療法、細胞毒性藥物及動物應激等。根據微生態環境的動態規律,人們可以采用多種措施來維持或恢復微生態平衡。益生素的應用則屬于這些措施之一。
二、 益生素的種類
益生素的生產菌種很多,美國已批準菌種有43種。其中,主要使用的菌種有乳酸桿菌、糞鏈球菌、芽孢桿菌及酵母。乳酸桿菌和糞鏈球菌為腸道正常存在的微生物,而芽孢桿菌和酵母極少存在于腸道微生物群落中。飼用酵母一般不包括在益生素中。
由此,根據益生素生產菌的種類分類,益生素主要有兩大類。
一類是乳酸桿菌類。此類益生素應用最早,制劑品種最多。乳酸菌為革蘭氏陽性菌,厭氧或兼性厭氧,耐酸,在pH 3.0-4.5的酸性條件下能夠生存,但不耐熱,65-75℃下致死。這類微生物能產生一種特殊抗生素--酸菌素(Acidoline),可有效抑制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的生長。目前主要應用的是嗜酸乳酸桿菌、雙歧桿菌和糞鏈球菌。
另一類是芽孢桿菌類。芽孢桿菌屬于需氧芽孢桿菌中的不致病菌,以內生孢子形式存在,穩定性強,能耐酸、耐鹽、耐高溫(100℃)、耐擠壓。進入消化道以后,其芽孢能迅速發芽,發芽率可達60-70%。芽孢桿菌具有較強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能夠有效地降解復雜的碳水化合物。同時,芽孢桿菌還具有平衡和穩定乳酸桿菌的作用。目前使用的主要是枯草桿菌、地衣芽孢桿菌和東洋(toyi)桿菌。
三、 益生素的應用效果
有關益生素使用效果的研究很多,但效果不穩定。總體來講,具有提高增重和飼料轉化率、增強機體免疫機能、防病治病、降低死亡率、提高生產效益等功效(表10-4)。影響益生素作用效果的因素很多,包括動物種類,動物年齡與生理狀態、環境衛生狀況、益生素種類、使用劑量、飼料加工儲藏條件、飼糧中其他飼料添加劑(如抗生素、礦物元素)的使用情況等。這些因素與益生素效果之間的定量關系目前尚不清楚。
迄今為止,國內外關于益生素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應用效果的研究之上,基礎研究十分薄弱,對益生素的作用機制了解更少。在產品開發上,目前的品種較少,菌種單一,產品缺乏
質量標準,應用效果不穩定,對影響應用效果的因素缺乏定量研究。所有這些問題將成為益生素領域的研究重點。此外,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利用生物技術開發具有獨特功效的遺傳工程菌,如產賴氨酸乳酸菌、高纖維分解菌、植物毒素分解菌等,也是國際上將來益生素的發展方向。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