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備牛培育方案
培育高產奶牛是奶牛場長期不斷追求的目標之一。系統的、科學的后備牛培育是育種工作的重要基礎。培育的目的是使奶牛群中原有的優良特性得到鞏固和提高,不良的缺點或缺陷逐步地被淘汰或替代,從而培育出生產性能高、具有優良共性、生活力強、飼料報酬高、使用年限長的高產奶牛群,使得奶牛業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后備牛要經歷迅速增長、性成熟、初配、初孕等不同階段,是完成生長發育的最重要階段。這個階段飼養的正確與否,對成年牛的體形結構、初次配種年齡以及初胎和終生產奶性能都具有重要影響;在這個階段,犢牛和育成牛如營養不良或飼養失誤,將會給牛群改良與牛群的正常轉群造成很大損失(包括所投資金)。由此可見,犢牛和育成牛的飼養是關系到一個奶牛群(場)的未來,也關系著一個奶牛群(場)是否后繼有牛(符合品種標準奶牛)的大問題。但從目前情況看,有些場子對犢牛、育成牛的飼養不夠重視,各階段的體重和體尺達不到規定標準,體型結構不良,拖延配種時間,從而嚴重地影響了牛群的改良和更新。為此,對犢牛和育成牛的飼養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1.后備牛的生長發育規律及要求
根據后備牛在各階段的生理特點及其營養需要,一般可劃分為犢牛期(初生~6月齡)、育成期(6~18月齡)和青年期(18月齡~第一胎分娩)三個年齡組。
體重增長 在正確的飼養條件下,犢牛體重增長迅速。犢牛初生重大約占成母牛體重的7%~8%,3月齡時達成牛體重20%,6月齡達30%,12月齡達50%,18月齡達75%。5歲時生長結束。由此可以看出,3月齡到12月齡的犢牛和育成牛體重增長最快,18月齡~5歲時體重增長較慢,僅增長25%左右。
體型的生長發育 初生犢牛與成年牛的體型,在體型的相對發育上,有明顯的不同。初生犢和成年牛相比,顯得頭大、體高、四肢長,尤其后肢更長。據測定,新出生的犢牛體高為成牛的56%,后高為57%,腿長為63%。而成年牛體型則顯得長、寬、深。實踐表明,母牛妊娠期飼養不佳,胎兒發育受阻,初生犢牛體高普遍矮小;出生后犢牛體長、體深發育較快,如發現有成年牛體軀淺、短、窄和腿長者,則表示哺乳期、育成期犢牛、育成牛發育受阻。所以犢牛和育成牛寬度是檢驗其健康和生長發育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標。在正常飼養條件下,6月齡以內黑白花奶牛平均日增重為500~800克;6~12月齡黑白花育成母牛,每月平均增高1.89厘米,12~18月齡平均增長1.93厘米,18~30月齡(即第一胎產犢前)平均每月增高0.74厘米。
消化系統的生長發育 犢牛的消化特點,與成年牛有明顯不同。新出生的犢牛真胃相對容積較大,約占四個胃總容積的70%,瘤胃、網胃和瓣胃的容積都很小,僅占30%,并且它們的機能也不發達。3周齡以后的犢牛,瘤胃發育迅速,比出生時增長3~4倍, 3~6月齡又增長1~2倍,6~12月齡又增長1倍。滿12個月齡的育成牛瘤胃與全胃容積之比,已基本上接近成母牛。瘤胃發育迅速,對犢牛、育成牛的飼養具有特殊的意義。為了檢驗育成牛消化器官發育狀況,通常的方法是測量育成牛的腹圍。腹圍越大,表示消化器官越發達,采食粗飼料能力也越強。高產奶牛必須具有很強的采食粗飼料干物質能力。
后備牛的培育方案應根據以上規律和要求進行制定并嚴格檢查執行。
2.犢牛各階段飼養
犢牛可分為新生期、哺乳期、斷奶期和斷奶后期。
新生期飼養 犢牛出生后3~5天內稱新生期。
犢牛出生后最初幾天,組織器官尚未完全發育,對外界不良環境抵抗力很弱,適應力很差,消化道粘膜容易被細菌穿過,皮膚保護機能不強,神經系統反應性不足,易受各種病菌的侵襲,而引起疾病,甚至死亡。通常約有60%~70%發生在犢牛生后第一周。故培育目的是提高成活率,增強抵抗力。
(1).犢牛出生后應在30~60分鐘內吃上母親的初乳。初乳哺喂3~5天,日喂3次。如母牛產后患乳房炎或死亡,可改喂同期分娩的其他健康母牛的初乳,或喂發酵初乳。
(2).為了提高抗體的吸收作用,每一公斤發酵初乳中,可加入一茶匙碳酸氫鈉(又名小蘇打),而后飼喂犢牛。
初乳期犢牛可采用以下哺乳方案:
生后30~60分鐘喂初乳1.0~1.5公斤
l~3天 喂初乳6公斤(2×3次)
3~5天 喂初乳7.5公斤(2.5×3次)
(3)初乳哺喂時的溫度應保持在35~38℃,溫度過低的初乳必須隔水加溫至35~38℃再喂。在初乳期犢牛每次哺乳之后1~2小時,應飲溫開水(35~38℃)一次。
(4)犢牛飼養的環境及所用器具必須符合衛生條件。
(5)對新生犢牛一定要加強護理,精心飼養。
哺乳期飼養
飼養者根據奶牛場所在地區的飼料條件,確定犢牛牛育成牛的增重(生長)率之后,便可制定犢牛哺乳期和哺乳量。現在普遍推行早期斷奶,哺乳方案可參考犢牛飼養部分。
給哺乳期犢牛減少哺乳量和縮短哺乳期,雖然頭3個月體重增長較慢,但只要精心喂養,在斷奶前調整好采食精料的能力,并在斷奶后注意精料和青粗飼料的數量和品質,能夠滿足犢牛營養需要,犢牛后期的增重可以得到補償,到配種月齡的育成牛一般都能達到規定體重和體尺,不會影響奶牛的繁殖和投產后的產奶性能。
在實施哺乳方案的過程中,初乳期之后,犢牛便可開始哺喂常乳。開始最好喂犢牛的母乳。從10~15天開始,可由母乳改喂混合乳。而且必須逐漸改變(4~5天),以免造成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哺乳一定要定時、定量和定溫。
為了剌激犢牛提早采食精料,對初生后1周以上的犢牛,每逢周日可停奶一天或停奶一次,但草料、飲水必須照常供應。為了誘導犢牛采食精料,喂奶之后還可將少許牛奶灑在精料上,或將精料煮成粥,加在牛奶中飼喂,或將少許精料放在手指上讓犢牛吮舐。一般經過2周以后,犢牛便可自行采食精料。從這時開始在飼糟內可放少量新鮮混合料,供犢牛采食。
犢牛料的營養成分對犢牛的生長發育非常重要,可結合地區飼料條件,慎重選用其配方和喂量。犢牛從開始訓練采食,到1月齡時,每天可采食150~300克,2月齡時可采食到500~700克,3月齡可采食到750~1000克。
為了促進犢牛消化系統發育,提早建立瘤胃微生物區系,增強消化力,使犢牛提前反芻,從1周齡可開始訓練犢牛采食優質柔軟的青干草和青貯,但青貯喂量不宜超過青干草的50%(以干物質),每天的采食量要逐漸增多,到犢牛斷奶時,青貯可喂到1.5~2公斤。
多汁飼料如胡蘿卜,犢牛在20日齡時可開始補喂。胡蘿卜在喂前要切碎,喂量由少到多,每天先喂20克,到2周齡時刻以增加到1~1.5公斤,3月齡為2.3公斤。
在哺乳期內自始至終都應供給犢牛新鮮清潔的飲水。以用自動飲水器最理想。
要經常觀察犢牛的食欲、精神狀況及糞便等。發現異常,及時報告獸醫。
犢牛哺乳期內還應定期進行稱重。
斷乳期飼養
犢牛長到3個月左右,即可斷奶。斷奶期是犢牛從以哺乳為主,逐漸轉到全部采食精料和飼草的過渡時期。這對犢牛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改變,必須精心飼喂。
斷奶程序:
在斷奶前半個月,要開始逐漸增加精、粗飼料喂量,減少牛奶喂量。每天喂奶的次數可由3次改為2次,開始斷奶時可由2次改為1次,然后隔日一次。到臨斷奶時還可喂給摻水牛奶。先喂1:1摻水牛奶,再逐漸增加摻水量,最后幾天全部由溫開水代替牛奶。如斷奶前犢牛采食粗飼料能力過差,斷奶期可適當推遲。剛斷奶的犢牛,要注意觀察其食欲,飼料變化不得過于突然,要逐步使其適應于以青粗飼料為主的日糧。
用低奶量飼養犢牛時,犢牛所需的能量、蛋白質、礦物質、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等成分,必需有非奶的常規飼料加以滿足,要防止發生營養缺乏;另外還要考慮犢牛所處的環境溫度。如犢牛處在低溫或高溫條件,需按營養標準補加營養。一般每年上半年出生犢牛生長發育效果較好,而下半年因受高、低溫影響,對犢牛的生長發育不利,哺乳期可適當延長。
斷奶后犢牛的飼養
由哺乳到斷奶,犢牛消化生理上經受了很大的變化。這個階段飼養的好壞,對促進育成牛生殖器官的發育及其性成熟都有重要的影響。
犢牛從3月齡以后,采食量逐漸增大。這時要特別注意控制精料的飼喂量,每頭每天不應超過2公斤;要盡量多喂優質青、粗飼料,以便更好地促使育成牛向乳用體型發育。
一頭0~6月齡犢牛、育成牛全期大約可采食犢牛料270~290公斤、青干草30~80公斤、青貯200~500公斤。
3.育成牛的飼養
6~12月齡育成牛的飼養 這個階段育成牛瘤胃的容量大大增加,利用青粗飼料能力有明顯提高。此時正值短骨和扁平骨發育最快、變化最大的時期。所以飼養者要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加強飼養,獲得較大的日增重。這個階段的日糧必須是以優質青粗飼料為主。每天青粗飼料的采食量可達體重的7~9%,大約占日糧總營養價值的65~70%。
這個階段要保證有滿足育成牛營養需要的日糧。如這個階段的育成牛體格發育不好,體長發育不充分,育成牛到了成牛多數表現為“短身牛”。在正常飼養條件下,9-11月齡的育成牛,體重可達250公斤,體高達113厘米,并出現首次發情。
12~18月齡育成牛的飼養 滿1周歲后的育成牛,其扁平骨長勢最快。牛體的體寬、體深、胸圍及腹圍變化最大,其消化器官也更加擴大。
13~14月齡育成牛,這個年齡的育成牛正是進入體成熟時期,生殖器官和卵巢的內分泌功能更趨健全,發育正常的育成牛,其體重可達成年牛的70%~75%。達到這樣體重的育成牛即可進行第一次配種;但發育不好或體重達不到這個標準的育成牛,不要過早配種,否則對育成牛本身和胎兒的發育均會帶來不良影響。實踐證明,這個階段的育成牛,飼養不能過于豐富,也不能營養不足。前者可使牛體過肥,不易受孕或造成難產;后者可使育成牛發育受阻,體軀狹淺,四肢細高,采食量少或延遲其發情和配種。所以,這個階段飼養仍然要采取以飼喂優質干草、青貯和塊根的飼料為主,適當補以精料的飼養方案。
為了促使育成牛在配種時能增加體重,在預定配種日前兩周,可補喂催情飼料。
4.青年初孕牛的飼養
懷孕后的牛為青年初孕牛,對此要加強飼養,但不要喂的過肥,以防發生難產。
這個階段的牛要轉入成母牛群中,按干奶牛營養標準飼養。初孕牛到分娩前2~3個月,胎兒日益長大,胃受壓,從而使瘤胃容積變小,采食量減少,這時應多喂一些易于消化和營養含量高的粗飼料。根據初孕牛的體況,每日可補喂含有維生素、鈣磷豐富的配合飼料1~2公斤。這個時期的初孕牛體況不得過肥,以看不到脅骨較為理想。發育受阻的初孕牛,混合料喂量可增加到3~4公斤。這個階段的混合料,應以谷類為主,蛋白少,能量高為宜。分娩前蛋白質喂量過多,初孕牛的乳房容易硬結。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