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偏重表觀形狀,過度強調膨化顆粒料的膨化度,可能導致飼料產品的產生有毒有害物質,營養成分喪失殆盡,加大三聚氰胺殘留風險,降低飼料品質及不必要的生產浪費。識別判定膨化顆粒料的優劣,應注重產品內在的質量指標和最終的養殖效果,不能僅憑顆粒的表面形態而誤選飼料商品
□文/嘉興宇晟機電有限公司 徐鐘良
人們研發水產膨化顆粒飼料的初衷是要使飼料能在水中漂浮,不沉不散,便于魚類攝取,便于直接觀察到魚類的攝食狀態,提高其水中穩定性,減輕水質由養殖引發的污染,同時使淀粉等營養成份體外預消化,殺滅飼料中的致病菌,藉以提高飼料轉化率。經驗表明,只要控制飼料顆粒的膨化度大于等于1.4(膨化顆粒料粒徑與出料??字睆街戎担?,就能達到在水中不沉不散的一般要求。
近十年來,隨著我國步入水產養殖大國,水產膨化顆粒飼料的發展很快,行業之間的競爭也愈演愈烈,某些飼料生產企業并不注重提高水產膨化顆粒飼料的內在質量和養殖的最終效果,而偏重于表觀形狀,要求顆粒飼料的膨化度達到甚至超過1.8,那樣的顆料飼料表面看象一個個膨松的小面包。殊不知要做到這樣膨松形狀,勢必須提高膨化機腔內的溫度和壓力。其方法是在膨化機中增加磨擦發熱元件和阻尼裝置,將膨化機鎖得很緊,加劇膨化腔內飼料與磨擦發熱元件和阻尼裝置、飼料與飼料間的相互剪切和磨擦。磨擦局部產生的瞬間料溫高達200℃,這樣將使飼料的營養成分發生復雜的變化,產生很多不利的負面因素。初步分析主要有:
1、組成水產飼料的物質絕大多數是有機物,其中蛋白質占有很高的比例。當環境溫度超過195℃時,蛋白質或氨基酸會發生相變(由固相變為液相),并瞬間分解。蛋白質與脂肪在高溫高壓下發生美拉德反應(黑變反應),溫度越高反應越快。降低了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各種熱敏性營養成份也隨之喪失殆盡。有很多有機物在高溫高壓下還會分解,并合成新的物質,其中某些物質有害有毒。
2、2009年6月8日發布實施的農業部第1218號公告,“將飼料原料和飼料產品中的三聚氰胺限量值定為2.5㎎/㎏,高于2.5㎎/㎏的飼料原料和飼料產品一律不得銷售”。
三聚氰胺的工業生產通常是由尿素在氨氣介質中和硅化物催化下(380-400℃)分解、縮合生成;也可由雙氰胺與氨縮合,或由氨基氰等氨化縮合而成三聚氰胺。水產飼料大量使用魚粉、餅粕類等組成復雜的原料成份,難免含有微量的尿素、組胺和硅化物。經驗顯明,原料中的尿素、氨或者胺鹽在擠壓膨化過程中溫度壓力愈高愈有產生三聚氰胺增量的趨勢,而且產生三聚氰胺的增量與膨化過程的溫度和壓力呈正相關。額外提升三聚氰胺背景殘留值,勢必潛伏了飼料產品三聚氰胺限量超標而不得銷售的風險。
3、顆粒的膨化度增大以后,飼料粉粒體之間的間距拉大,顆粒表面乃至內部孔隙增多,致使同樣配方、同樣的粘結劑,其粘結性能下降,因而顆粒飼料的水中穩定性也隨之下降。
4、膨化機的磨擦發熱元件增加,而且機器被鎖得很緊,使膨化腔內的磨擦加劇,縮短了各類磨擦元件的使用壽命。再則由于機器被鎖緊后物料流動不暢,生產能力會明顯下降。能耗加大,導致浪費。
過度強調膨化顆粒飼料的膨化度,無論從飼料產品的安全和營養角度上分析,還是從水產養殖生產和飼料企業生產的管理以及經濟效果上看,皆無好處。
應該讓廣大養殖戶明了,識別判定膨化顆粒料的優劣,應注重產品內在的質量指標和最終的養殖效果,不能僅憑顆粒的表面形態而誤選飼料商品。
應該盡快走出水產飼料過度膨化的誤區,改變水產飼料過度膨化的生產工藝。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