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飼養管理
1.飼料投喂采用以配合顆粒飼料和青飼料有機結合的投喂方法。每口池塘設置1個飼料臺。養殖前期,當水溫在15℃~22℃時,以投喂人工種植的黑麥草為主,輔助投喂顆粒飼料;水溫正常穩定在23℃~30℃時,以投喂全價顆粒飼料為主,輔助投喂青飼料。按先投喂青飼料后投喂顆粒飼料的順序投喂,投喂要做到定時、定位、定質、定量。在投喂顆粒飼料時,應做好攝食馴化工作,使魚類聚集浮出水面搶食,一般馴化時間為3天~5天。養殖前期顆粒飼料的粒徑2.5mm,養殖后期顆粒飼料的粒徑3.5mm。一般日投喂顆粒飼料2次,日投餌率為3.5%~5%。投喂青飼料時,按每50kg魚體重量投喂10kg~15kg青飼料。草魚攝食以八成飽為宜,并視天氣變化及攝食情況酌量增減日投喂量。
2.水質調節 在養殖過程中,由于飼料投喂充足,水質較肥,除一次性施足基肥200kg/畝~300kg/畝外,養殖過程中不再追施肥料。保持良好的、穩定的水質,可以確保魚池不泛塘,這是日常管理的重要工作,要堅持每天巡塘2次,每周定期加注新水1次,密切注意水質的變化情況,及時采取有效的水質改良措施。水質管理注重把握“春淺、夏盈、秋爽”?!按簻\”即指冬末至春季魚種剛放養時池塘水深控制在1.0m~1.2m,有利水溫回升;“夏盈”即指夏季為魚類生長高峰期,應注滿池水,并適度流動形成微流水,以防高溫天氣聚變而引起浮頭和泛塘;“秋爽”指秋季池塘滿載,要勤調節水質,每次排水不超過1/4,保證水質清爽和溶解氧含量高。
3.日常管理 飼養管理人員應認真做好魚種放養量、投喂量、魚病防治及魚類死亡數量等日常記錄。日常管理要做到“四早”(即早清塘、早施肥、早放養、早投喂)、“四看”(即看季節、看天氣、看魚情、看水色投喂飼料),并合理使用增氧機。從夏季開始,應開啟增氧機,一般每天凌晨開增氧機2小時~3小時,陰雨天氣從后半夜開機至天亮,晴天中午開機1小時~2小時,使池水達到較高的溶解氧含量標準。
4.魚病防治 魚病發生季節一般在4月~9月,盛期在5月~7月。要遵照“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則,采取生態預防、注射疫苗和中西藥物防治結合的方法。認真做好魚種放養前的池塘清整消毒和魚種人塘消毒,用以殺滅病原體。從4月開始,每隔15天左右用生石灰10mg/L~20mg/L潑灑預防1次。5月~8月是魚病流行季節,可用90%晶體敵百蟲0.3mg/L~0.5mg/L全池潑灑,防治寄生蟲病;用二氧化氯0.3mg/L~0.4mg/L或溴氯海因0.3mg/L全池潑灑,防治細菌性疾病。養殖后期,水質很濃,藻類大量繁殖,可用0.7ppm硫酸銅潑灑殺滅。
5.適時捕撈 經過5個月的飼養,第一季投放的各類魚種已基本達到商品規格,在5月底前要全部捕撈上市。此時正值端午節前后,屬鮮魚供應淡季,市場銷售價格高。再經過5個多月的精心飼養,第二季投放的各類魚種在12月底前達到商品規格,要全部捕撈上市。
八、試驗結果
1.漁業產量 示范推廣池塘面積156畝,經捕撈統計年總產鮮魚250.02噸,其中,草魚產量184.87噸,占總產量的73.9%,草魚平均成活率達95.4%。平均畝產1602.7kg,新增產量133噸,平均畝增產852.7kg。
2.經濟效益 總捕獲鮮魚250.02噸,總產值達182.47萬元,平均畝產值達11697.1元;總成本100.03萬元,平均畝成本6411.9元;總利潤82.44萬元,平均畝利潤5284.6。投入產出比1∶1.82,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