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色氨酸于1902年由Hokinst首先從酪蛋白中分離獲得,化學名稱為α-氨基-β-吲哚丙酸,分子式C11H12N2O2,分子量204.22。有L型和D型同分異構體,此外還有消旋體DL-色氨酸。L-色氨酸是天然存在的動物必需氨基酸之一,是一種中性大分子氨基酸,往往是豬飼糧的第二或第三限制性氨基酸(林映才等,2002)。色氨酸在動物體內不能合成,只能從飼糧中攝取,色氨酸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組織蛋白質分解的內源色氨酸,約占2/3;另外一個是從日糧中消化吸收的外源性色氨酸,約占1/3。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用于體內蛋白質合成和參與體內其他許多生理代謝(尹慧紅,2008)。近年來,隨著對畜禽氨基酸營養平衡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動物色氨酸營養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目前對色氨酸研究多的是停留在補充蛋白質和對增加采食量上的影響,對調控應激行為方面研究較少。在動物體內,色氨酸除參與體蛋白合成外, 還作為5-羥色胺(5-HT)和煙酸前體參與調解采食量和神經活動(伍喜林,1994),色氨酸在腦中可轉化為5-羥色胺不僅對仔豬的食欲有明顯的促進作用,Koopmans等2006研究日糧添加0.5%的色氨酸,能明顯改善斷奶仔豬由混群等應激導致的行為狀況。
仔豬斷奶后,離開了母豬所處的優越環境,轉入條件較差的保育舍,周圍的環境、欄舍、溫度、濕度、伙伴等均發生了變化,重新組群, 群序的關系發生變化,導致仔豬行為激動。加之實行定時采食,采食時間相對較短, 易導致豬嘴的活動改向及出現咬尾、咬耳、碰頭、頂肩、腹部等爭斗異常行為,進而殺死同群的弱小豬等, 給生產造成一定損失。母仔分離,突然失去母豬的愛撫和保護,加上斷奶后,仔豬并窩,爭斗位次對仔豬產生心理上的壓力,造成心理應激,引起各種爭斗行為的發生。斷奶仔豬混群后會因混群產生各種壓力,會影響斷奶仔豬的內分泌,生理機能,新陳代謝等多方面導致改變仔豬的體內平衡。D’Eath (2002)研究發現爭斗使斷奶仔豬的日增重降低,使仔豬的身體系統處于應激狀態之中,免疫系統下降,會有持續的行為和生理反應,給仔豬生長帶來負面影響。當前為避免各種應激反應引起的挑釁行為,人們多數只從外界環境和使用藥物來減少斷奶仔豬的應激行為。.色氨酸已經被證明通過次級代謝產物五羥色胺可影響和調節大腦和神經系統功能,對動物應激行為有一定調控作用(Sève et al., 1991), rats (Leathwood, 1987), and chickens (Laycock and Ball, 1990; Shea-Moore et al., 1996; Rosebrough, 1996; van Hierden et al., 2004)。所以,我們可以嘗試通過在食物中添加色氨酸的措施來改善仔豬斷奶混群后產生的應激行為,減少仔豬斷奶綜合癥有重要意義。掌握色氨酸控制行為的機理,為生產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