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魚病發生的原因
一、魚病發生的外界因素
(一)水溫
魚類是水生變溫動物,在正常情況下其體溫是隨著外界水溫的變化而變化 的,如果水溫突然劇變,魚體難以適應,就會產生疾病甚至死亡。如在魚苗運輸 過程中和魚苗下塘時,要求水溫變化相差不超過2℃,魚種相差不超過5℃,溫差過大,就會引起魚的大量死亡。魚類在不同的發育階段,對水溫有一定的要求, 遇到寒潮,造成水溫突變或長時間低溫,對魚的生長也不利,有的還會造成幼魚 死亡。長時期高溫對魚類也會產生不良影響,特別是水溫突然升到30℃以上, 會造成很多魚類食欲下降,消化不良和抵抗病原體的能力減弱。草魚、青魚酌腸 炎病,水溫在20℃以下時,一般不會發病,若平均水溫達到25℃左右,則可以 引起這種病的流行。我國主要養殖的淡水魚品種中,鯪魚所需要的水溫不能低于 8℃,否則就會死亡。草魚、鰱魚越冬期間的水溫需在 1℃以上,當低于 0.5℃以 下,就會大量死亡。埃及胡子鲇的耐寒臨界溫度為7℃。羅非魚的最低臨界溫度 為7-10℃,若羅非魚長期生活在13℃左右的水里,則會因皮膚凍傷而產生水霉 病,造成陸續死亡。另外,水溫高,有機物的分解和水生生物的呼吸旺盛,會消 耗大量溶氧,特別在夏季天氣悶熱,氣壓降低,魚的密度較大時,常會因溶氧不 足造成魚類窒息死亡。
(二)酸堿度
我國飼養的青、草、鰱、鳙四大家魚,對池水酸堿度(pH值)雖有較大的適 應范圍,但適宜的pH值為7-8.5。若池水處于6-6.5之間,家魚生長不良、體 質變差,易感染嗜酸卵甲藻而患打粉病。若長期生活在pH值低于5的酸性水質 中或pH值高于9.5的堿性水體中,則會引起家魚死亡。當pH值低于4.2或高于 10.4時,青、草、鰱、鳙在水中只能存活極短時間就會大量死亡。
(三)溶解氧
水中溶解氧含量的高低對魚類的生長生存都有著直接的影響,在溶氧較為缺 乏的水中,魚的生長減慢,對餌料的利用率降低,魚的體質變差。溶氧量低到每 升水接近1毫克時,家魚就會發生"浮頭"現象,如果溶氧量降至每升水0.2-0.6毫克,魚就會因缺氧而窒息死亡。反之,溶氧量過多過飽和,又可能引起幼魚患
氣泡病。
(四)水中化學物質和有毒物質
影響水中的化學物質和有毒物質的主要因素有生物的活動、水源、底質以及 氣候的變化。如魚池長期不清整,以至魚類的殘餌等有機物堆積過多,在微生物 的分解過程中,一方面消耗池水中大量溶氧,同時還會放出硫化氫、沼氣、碳酸 氣等有毒氣體,這些氣體集聚到一定數量后,影響到水質,不但不利于魚的生長, 還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危害魚類。有些藻類,如微囊藻繁殖過盛時,在夜 間消耗氧氣使水中溶氧降低,洞時這些藻類死后,能分解產生毒素導致魚類生病。 有些地方,魚池的土壤中鉛、汞等重金屬鹽類含量較高,當魚苗魚種長期生活在 這種環境中,容易引起彎體病。有些地方所用水源受到污染,或者工廠廢水直接 排入江河、水庫、湖泊之中,給水體帶來不同程度的污染,這些廢水中的各種有 毒物質,導致魚肉變味,魚類生病甚至死亡,并破壞了魚類餌料的基礎,接威脅 到漁業生產。
(五)放養密度不當和混養比例不合理
合理的密養和混養是養魚高產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放養過密,必然造成溶氧 和餌料不足,引起魚的生長快慢不一,大小懸殊,瘦弱的魚因爭食力弱而更加瘦 弱,可見放養密度是與疾病發生有很大關系的。同樣,混養搭配比例不當,如底 層魚類與上層魚類搭配不當,超過一般餌料基礎與飼養條件,必然導致某些魚類 餌料過剩,造成浪費;而另一些魚類餌料不足,以致營養不良,抵抗力降低,為 魚病的流行創造了條件。
(六)飼養管理不當
投喂霉爛變質的人工配合飼料或豆餅、糠麩、腐爛的水草、死臭的螺螄、帶 有寄生蟲或病菌以及沒有營養價值的餌料,都可能導致疾病或流行病的發生。在 人工投餌中,在魚類的生長旺季不按照魚的需要量隨時調整投餌量,魚類的正常 生理機能活動的消耗得不到及時補充,或者餌料時有時無,造成時飽時饑或攝食 不均,也是發病的原因之一。在高溫季節,如不保持水質清新,魚吃剩下的殘餌 草渣不及時撈除等,也易使魚生病。在以施肥為主的養殖方式中,施肥的種類、 數量、時間和處理方法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投放過多未經發酵的糞 肥,在分解過程中消耗大量的溶氧等易使水質惡化。在池塘養殖中用大草發酵漚 肥,如用量或處理不當也易惡化水質,誘發魚病。魚種在越冬期間,若整個冬季 不投餌,魚體內部積累物質消耗過度,到了春季,魚體極度瘦弱、貧血,容易發 病,嚴重則引起死亡。
(七)機械性損傷
拉網捕撈、轉池、轉箱以及運輸時操作不當等,容易感染水中的細菌和水霉, 引起發病。
(八)生物因素
一般常見的魚病,多數是由某些生物傳染或侵襲魚體而致病,這些使魚致病 的生物稱為病原體。病原體包括病毒、細菌、粘細菌、霉菌、藻類、原生動物、 蠕蟲、蛭類、鉤介幼蟲、甲殼動物等。其中病毒、細菌、粘細菌、藻類等都屬于 植物性的病原體,在習慣上稱它們為微生物,由這類微生物引起的魚病,稱為傳 染性魚病。而原生動物、蠕蟲、甲殼動物等都是動物性病原體、簡稱為寄生蟲, 由它們所引起的魚病,被稱為侵襲性魚病或寄生性魚病。
另外,水鳥、水鼠、水蛇、蛙類、兇猛魚類、水生昆蟲、青泥苔、水網藻、 水草等,有的直接吞食魚類,有的傳播病菌等直接或間接地危害魚類,也是魚類 的敵害和傳播病菌的媒介。
二、魚病發生的內在因素
魚類對外界環境的變化和致病菌的侵襲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在一定條件 下,只有外界因素的作用,或僅有病原體的作用,是不能使魚生病的,還要看魚 體對外界因素或某種病原體的敏感性如何,若魚體對侵入的病原體敏感性差,或 有其免疫性,魚體就不會發病。相反,若魚體對侵入的病原體敏感,那么病原體 就可能在機體內得以繁殖而使魚發病。
同種或不同種的魚,因受到性別、年齡、內分泌、營養狀況、機體差異等影 響,其免疫力并不一致。例如,草魚和青魚患病時,同池的鯉魚、鰱鳙魚并不發 ??;白頭白嘴病一般發生在5厘米以下的草魚身上,超過這一長度的草魚基本上 不發生這種病;某種流行病的發生,在同一池塘中的同種類同年齡的魚,有的患 病嚴重而死亡,有的患病較輕而逐步自行痊愈,有的則絲毫不會感染。
魚體的鱗片、粘液層、皮膚、粘膜和各器官的分泌物等都有防御和阻止病原 體入侵的功能,只有當病原體入侵,魚體受到損傷或防御功能失調等內外因素適 應病原體生長繁殖的時候,魚體才會生病。
因此,魚類發生疾病的原因和條件,主要取決于病原體、魚類機體對病原體 的敏感性和外界環境因素。在分析、診斷、防治魚病時,不應孤立地考慮單一因 素,而要把外部因素和機體本身的內在因素等聯系起來全面考慮,才能正確了解 魚類生病的原因。
詳細下載地址:
水產動物疾病學.pdf
(1.19 MB, 下載次數: 188)
2010-5-24 15:12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