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常見有益菌的特點與作用機理
一、常見有益菌的種類及作用
在水產養殖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有益菌主要有:光合細菌、芽孢桿菌、EM菌、硝化細菌、酵母菌、乳酸菌等。
主要的作用如下:
1、降解有機質
分解池塘底部腐敗的沉積物、污泥及水中過剩的餌料,從而降低了化學耗氧量和生物耗氧量,增加水中溶氧。
2、分解、轉化有害物質
分解、利用有機物、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等物質,合成大量糖類、氨基酸類、維生素類等有益物質,避免了養殖水體中魚蝦類受有害物質的毒害作用。
3、穩定水體pH值
有益微生物能促進水體生態環境的平衡,并在代謝過程中能分解利用小分子有機酸,對水體的pH值有緩沖作用,避免了pH值劇變而對魚蝦類的危害,增強了魚蝦類的抗應激反應能力和忍耐力。
4、抑制病原微生物
有益微生物在較短時間內通過大量繁殖而成為優勢種群。通過競爭營養、空間和分泌抗生素,從而抑制其它有害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減少了水產養殖中病害的發生。
二、特點與作用機理
1、光合細菌
光合細菌(Photo synthetic Bactreia PSB)是地球上出現最早的具有原始光能合成體系的生物,是一類在厭氧條件下進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細菌的總稱。
特點:
(1)光合細菌在厭氧和好氧下均能生長,但更適宜于含氧量不足的水體,其使用的pH值在5-9之間,最適pH值為6-8;適宜作用溫度為15℃-40℃,最適溫度為30℃,在海、淡水中均可生長。
(2)光合細菌的光合作用與綠色植物和藻類的光合作用機制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光合細菌的光合作用過程基本上是一種厭氧過程,也不釋放分子氧。
(3)光合細菌不僅能進行光合作用,也能進行呼吸和發酵,能適應環境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其獲得能量的方式。
作用機理:
(1)光合細菌在自身繁殖過程中能利用小分子有機物做碳源、供氫體,利用水環境溶解氮(如銨、硝酸鹽、亞硝酸鹽等)做氮源合成有機氮化物,因此可消耗水中的小分子有機物、銨、硝酸鹽、亞硝酸鹽,起凈化水質的作用;
(2)但是光合菌不能利用水環境中的一些大分子有機物,水體中的大分子有機物(如蛋白質、脂肪、糖)必須先由其它微生物 (如枯草桿菌、芽孢桿菌、乳酸菌、酵母菌、放線菌、硫化菌等)分解成小分子有機物(如氨基酸、低級脂肪酸、小分子糖等)后才能被光合細菌分解利用,因此在利用光合細菌凈化水質時應配合使用其它有益菌。
(3)光合菌改良水體的過程通常是在光合作用下完成。一般情況下光合菌對水體中可見光或光能見度較高的水體表層(30–50cm)水質具有較好改良效果,而對水體中光能見度較底的較深或深水層以及難見光的池底部分,由于光合作用進行困難或難于進行,因此難于產生良好的改良效果。
(4)光合細菌作為優良的飼料添加劑,含有大量的促生長因子和生理活性物質,營養豐富:B族維生素種類和含量在總體上超過了酵母;尤其是酵母中特別缺少的維生素B12、葉酸和生物素的含量相當豐富,此外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K。
2、EM菌
EM菌(有益微生物菌群)是以光合細菌、乳酸菌、酵母菌和放線菌為主的80余種微生物復合而成的一種復合微生物活菌制劑。
作用與特點:
(1)EM菌滲入水體后,能抑制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質,促進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和提高水中溶氧量,保持養殖水體的生態平衡;
(2)EM菌拌入餌料投喂,能直接增強水生動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能力,促進健康生長,提高養殖成活率;
(3)凈化養殖池塘中的排泄物和殘餌,改善水質和底質,從而減少疾病。
作用機理:
EM菌滲入水體后,其群體作用能殺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質,調整養殖生態環境,增加水中溶氧量(氧氣),促進養殖生態系中的正常菌群和有益藻類活化生長,保持養殖水體的生太平衡;拌入餌料投喂,直接增強魚類的吸收功能和防病抗逆能力,促進健壯生長。
3、芽孢桿菌
芽孢桿菌屬于革蘭氏陽性菌,好氧,能產生孢子,是一類具有高活性的消化酶系、耐高溫、抗應激性的異養菌。水產上應用較多的是枯草芽孢桿菌。芽孢桿菌可以降低水體中硝酸鹽、亞硝酸鹽的含量,從而起到改善水質的作用。枯草芽孢桿菌在代謝過程中還產生一種具有抑制或殺死它種微生物的枯草桿菌素,從而來改善水質。
特點:
(1)生長繁殖過程中耗氧;
(2)成品中的芽孢桿菌處于休眠狀態,需要活化(加紅糖等有機物)。
作用機理:
(1)芽孢桿菌在繁殖過程中分泌大量的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 能迅速降解魚蝦殘留餌料和排泄物,在池內其他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 大部分進一步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 小部分成為新細胞合成的物質, 從而凈化水體。
(2)芽孢桿菌屬中的非致病菌, 有些可在魚蝦的腸道內和體表定植并繁殖, 形成有益菌群, 促進該部為有益菌的生長繁殖, 競爭性的抑制腸道、體表病原菌繁殖, 提高魚蝦免疫力。
4、硝化細菌
硝化細菌是一類化能自養型細菌,利用氨或亞硝酸鹽為主要生存能源,以二氧化碳作為主要碳源的一類細菌,有亞硝化細菌和硝化細菌兩類生理亞群組成。亞硝酸細菌完成NH4+到 NO2-的轉化;而硝化細菌完成NO2-到NO3-的轉化,從而使對水生動物有毒的氨態氮和亞硝酸鹽轉化為對水生動物無毒的硝酸鹽。它能克服光合細菌對亞硝酸鹽轉化低效率和芽孢桿菌對氨氮轉化低的特點。因此,近年來硝化細菌在水產養殖的應用比較廣泛。
特點:
(1)自養型微生物(不需要有機物就能生存、繁衍)
(2)生長繁殖慢,好氧,依附性強;
(3)受限制條件多:如有機物過多,PH值低,溶氧低(2mg/L以下),溫度低等都將抑制其在水體中的濃度。
作用機理:
亞硝酸細菌完成NH4+到 NO2-的轉化;而硝化細菌完成NO2-到NO3-的轉化,從而使對水生動物有毒的氨態氮和亞硝酸鹽轉化為對水生動物無毒的硝酸鹽。它能克服光合細菌對亞硝酸鹽轉化低效率和芽孢桿菌對氨氮轉化低的特點。因此,近年來硝化細菌在水產養殖的應用比較廣泛。
5、酵母菌
單細胞真菌,酵母菌能在pH 值為3-7.5 的范圍內生長,最適pH 值為pH4.5-5.0,最適生長溫度一般在20℃~30℃之間。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的環境中都能生長,即酵母菌是兼性厭氧菌,在缺氧的情況下,酵母菌把糖分解成酒精和水。在有氧的情況下,它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有氧存在時,酵母菌生長較快。
特點:
(1)酵母菌中維生素、氨基酸含量比魚粉高30倍以上,尤其是富含B簇維生素;
(2)酵母菌在有氧和缺氧的條件下都能有效分解溶于池水中的糖類, 在池內繁殖出來的酵母菌又可作為魚蝦的飼料蛋白利用。
作用機理:
(1)酵母菌添加到食物當中能黏附在腸道中, 刺激魚蝦體內淀粉酶和刷狀緣膜酶的分泌, 從而提高動物對食物的利用率;
(2)酵母菌是喜生長于偏酸性環境中的需氧菌,可以在消化道內大量繁殖。酵母菌的大量繁殖和生長,使其在與有害菌生存競爭中成為優勢種群,抑制了有害菌的生長。
6、乳酸菌
乳酸菌絕大多數是耗氧菌,是一類能利用可發酵碳水化合物產生大量乳酸的細菌的統稱。
特點:
(1)形成腸道保護層,阻止病原菌,病毒的侵襲。
(2)刺激腸道分泌抗體,提高腸道免疫力。
(3)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
作用機理:
(1)優勢種群原理:
在微生態系統中,優勢種群對整個微生物種群起決定作用。乳酸菌為有益菌群,能夠在水產動物的腸道內定植并形成優勢種群。
(2)生物奪氧原理:
乳酸菌為耗氧菌,可利用水產動物腸道內的有機物進行生長和繁殖,同時消耗大量氧氣,在腸道內形成厭氧環境,從而使一些有害菌不能生長繁殖或生存,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
(3)生物拮抗原理:
乳酸菌能夠分泌乳酸、過氧化氫等物質,這些物質對有害細菌具有殺滅或拮抗作用,使有害菌在腸道內難以生存,從而對一些腸道疾病具有治療作用。
三、、微生物制劑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1、微生物水質調節劑與抗生素及消毒劑混合使用
養殖戶在使用微生物水質調節劑改善水質的同時,處于對養殖動物疾病的恐懼,習慣于使用抗生素進行預防,在水體、餌料中長期加用一種或是多種抗生素,以期殺滅病原體,減少發病,以為這樣雙管齊下,可保萬無一失。殊不知抗生素在殺滅病菌的同時也將活菌組成的微生物制劑破壞。
2、微生物水質調節劑使用方法、時機不當
養殖戶對微生物水質調節劑一知半解,或者受廣告宣傳的影響,簡單地認為使用微生態制劑只要向池中潑灑就可以了,全不管是何種制劑,使用時有什么具體要求。
由于微生物水質調節劑無毒副作用,一些人對劑量的掌控表現出很大的隨意性。水質好的時候,處于降低成本的考慮則少用或不用,水質差或開始發病的時候就超限量使用。
3、儲存、運輸過程中保管不當,致使微生物水質調節劑活力下降
微生物水質調節劑的儲存、運輸、保管是商家和養殖戶最容易忽略的環節,往往隨意堆放,而各廠家的說明書要求存儲的條件也不一致,有的要求干燥、避光、冷儲,有的稱可以室溫保存等,使得目前產品的儲存、運輸方法的混亂。但是對于微生物水質調節劑來說,環境因素對菌株的活性影響比較大。
(1)若將其放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細菌在儲存過程中就開始繁殖生長,到使用時可能出現大部分細菌進入衰敗期,因進一步分解有機物的能力有限,產品的質量下降;
(2)若暴露于強光、高溫、低溫等惡劣環境,可直接導致細菌的死亡,其活菌數將大幅度下降。例如:常有人反映光合菌菌液儲存一段時間后開始發黑并有惡臭味,就是因為保管不當造成活菌死亡腐敗所致,將這樣的微生物制劑投入水體,不但不能改善水質,甚至會污染水體,影響養殖動物的食欲。
四、使用微生物制劑的注意事項
1 適“時”使用
溫度條件:光合細菌、芽孢桿菌、EM菌宜在20℃以上的水溫條件下使用;
光照條件:光合細菌、EM菌要求有光照。
2 適“水”使用
肥瘦:藻相、有機物濃度等也影響微生物制劑的使用效果,比如水瘦時不宜使用光合細菌,否則更瘦;
酸堿條件: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等要求微堿性條件,而酵母菌則適宜在偏酸水體中生長。
3 適“當”保存
室溫、干燥保存,光合細菌每天最好光照2h以上,以保持PSB的活力。
4 適“況”使用
在養殖動物發病的情況下,應先用消毒劑治療,待情況穩定后再使用微生態制劑。同時使用前應注意生產日期,細菌活力失效變質應禁止使用,尤其是作為內服使用的。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