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胎衣不下一般是指奶牛在產后12-24小時內胎衣不能自然完全脫落者,它是奶牛的常見病之一。對于此病國內外均有大量文獻報道。我國有關資料顯示,在一般奶牛場中,此病的發病率為10-25%,有些地區(主南方)高達40%以上。據美國96年有關報道,發病率平均為7.4%。胎衣不下是影響奶牛場繁殖與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1.胎衣不下的危害
1.1據國內外大量文獻報道:胎衣不下患牛中,有80%以上牛只會繼發感染子宮內膜炎,結果導致奶牛產后發情延遲和配種次數增加。研究表明,奶牛難孕癥與胎衣不下的有關因素符合率高達70%以上。
1.2另據資料顯示:胎衣不下者有40%以上牛只會繼發感染乳房炎及產后代謝病,產奶量下降,淘汰率增加。
2.胎衣不下的原因
2.1生理性因素
2.1.1胎衣不下具有遺傳性,即此胎發生的,下胎發病的概率會增加。
2.1.2初產牛難產會使胎衣不下的發病危險程度提高3-4倍。
2.1.3產雙胎和胎兒過大的牛只發病率也會增加。
2.1.4胎衣不下與奶牛奶產量呈一定的正相關,即產量高的牛只容易發病。
2.2病理性因素
2.2.1早產、難產及其它一些不正常分娩情況(如子宮扭轉、積水等)會增加胎衣不下。
2.2.2子宮收縮無力、弛緩的牛只會增加發病率。牛的胎盤屬于上皮絨毛膜與結締組織絨毛膜的混合型。收縮無力造成胎盤不易脫落。
2.2.3子宮炎癥而引起胎盤粘連:如子宮炎、布病等感染,引起子宮內膜及胎盤發炎,繼而引起結締組織增生,導致胎兒胎盤和母體胎盤發生粘連,造成胎衣不下。
2.3管理性因素
2.3.1各種應激(特熱應激)會增加發病率,即夏季發病率最高。
2.3.2沒有專門的產房,牛只分娩環境差及不適當的助產均會增加發病率。
2.3.3栓系飼養,牛只在產前產后運動少。
2.3.4干奶期不準確造成干奶期太短,也會增加發病率。
2.4營養性因素
這是影響奶牛胎衣不下的最主要因素,主要是奶牛產前的最后6-8周(即干奶期)的飼養日糧。在此階段日糧的能量、蛋白質、鈣、磷、硒、碘、及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的缺乏、過量或不平衡,都與胎衣不下有關。
2.4.1 產前能量過剩:主指干奶前2-3月(泌乳末期),此期能量轉化為體膘效率高達70%(干奶期為50%),如在此期供給奶牛的能量過多,膘情過好(高于4 分),極易造成產前奶牛肥胖綜合癥(脂肪肝、采食量下降)及胎兒過大,造成產后奶牛采食量下降、難產和胎衣不下。應在泌乳末期控制好膘情(3.5分),高者應減喂全株玉米青貯和精料,多喂干草。
2.4.2產前能量不足:主指泌乳末期和干奶期,供給奶牛的能量不足,使奶牛膘情太差(低于3分),奶牛身體虛弱,再加上分娩應激,無力排出胎衣,極易發生產后胎衣不下。另據報道,產前血糖低下和下降者,產后胎衣不下增加。故應適當增加精料和全株玉米青貯的喂量,提高日糧營養濃度。
2.4.3蛋白質不足:主指產前低蛋白會提高胎衣不下率(據美國資料報道:干奶期飼喂含8%粗蛋白的日糧,胎衣不下率可高達50%,而把日糧粗蛋白提高到15%,則胎衣不下率降為20%)。
2.4.4 產前15-20天:此期如采用高鈣、低鎂或高陽離子鹽日糧,會大大增加產后產乳熱的發病率,造成胎衣不下。故應一是采用低鈣日糧,造成鈣的負平衡;二是采用在日糧中添加陰離子鹽,不喂緩沖劑,以酸化日糧,降低血液PH值(可檢測尿液PH值以6.2-6.8為宜),刺激甲狀旁腺素在產前釋放,提高鈣磷的吸收率,減少產后產乳熱的發生,使胎衣不下發病率下降,增加奶牛采食量,為產后奶牛健康、高產、穩產及正常的繁殖性能打下基礎。
2.4.5維生素A:VA是動物正常的生長發育(包括胎兒生長)、精子生成、卵泡發育以及上皮組織的生長都需要的。若缺乏VA,對繁殖的影響主為流產、胎衣不下發病率的升高。產前補喂維生素A會減少胎衣不下。
2.4.6維生素E:VE是一系列叫做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的脂溶性化合物總稱,細胞抗氧化劑。若缺乏維生素E則易造成胎衣不下及卵泡發育差。患胎衣不下的奶牛產前2 周血漿內總抗氧化劑水平要低于無胎衣不下的正常奶牛。在日糧中添加抗氧化劑以滿足奶牛需要非常關鍵。
維生素D:維生素D主是通過對影響鈣的吸收進而影響胎衣不下的。
2.4.7硒:是細胞抗氧化系統中一個重要組成成份,維護正常的繁殖機能。缺乏則胎衣不下、子宮炎升高。
2.4.8碘:主是合成調節能量代謝的甲狀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所必須的物質,促進維生素A的合成。缺乏易造成胎兒發育受阻及死亡,胎衣不下升高。
3.胎衣不下的治療
根據胎衣不下牛只情況,可采取全身或子宮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也可使用激素治療,也可剖離,另結合補液補糖補鈣。防止繼發感染子宮內膜炎、乳房炎及產后其它代謝病的發生。
4.胎衣不下的預防措施
提供奶牛一平衡科學合理的日糧非常關鍵,特干奶期的飼養管理。
4.1干奶前期(停奶至產前16天)飼養要點
4.1.1確保奶牛得以運動,牛舍衛生,集中飼養。
4.1.2停奶一周前做好乳房炎的檢測和治療,確保無乳房炎(隱性)方可停奶,仔細監控干奶期的乳房變化。
4.1.3保持奶牛在整個干奶期直至分娩的體況(理想體況3.5-3.75分)。
4.1.4日糧以禾本科干草為主,視膘情輔以青貯玉米(5-10公斤/頭日)和精料(2-4公斤/頭日),日采食干物質占體重1.8-2.2%。限制能量過多(每公斤干物質含1.7NND)。
4.1.5日糧保持適當的纖維含量(NDF42%)。
4.1.6防止過食蛋白質(11-12%)限喂苜蓿草(1-1.5)。
4.1.7滿足礦物質和維生素的需要(VA10萬、VD2.5萬、VE1200IU、鈣0.6%、磷0.4%、Mg0.2%、CL0.25%、Na0.15%)。
4.2干奶后期(即產前15天至分娩)飼養要點4.2.1因生理和激素的變化,奶牛食欲下降,干物質采食量僅占體重1.4-1.8%。
4.2.2應提高日糧的營養濃度和適口性,使日糧粗蛋白達14-15%,泌乳凈能達2.1NND。
4.2.3 此期應飼喂低鈣(15-30克/頭日)、低鈉及低鉀的低陽離子鹽日糧,停喂小蘇打等瘤胃緩沖劑,防止代償性堿中毒;若高鈣及陽離子鹽高可添加陰離子鹽(氯化銨、硫酸鎂等),降低血液PH值(可檢測尿液PH值以6.2-6.8為宜),刺激甲狀旁腺素在產前階段分泌,以減少產后代謝病的發生,增加奶牛采食量,為產后奶牛健康、高產、穩產打下基礎。
4.2.4適當逐浙增加玉米青貯和精料的喂量(可達占體重1%),這能使瘤胃(瘤胃壁乳頭菌群)適應產后高精料日糧.。
4.2.5適當的纖維素:NDF>38%、ADF>24%、NFC<38%。
4.2.6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必須適量添加(VA10萬、VD2.25萬、VE1200IU、鈣0.45%、磷0.45%、Mg0.35%、CL0.8%、Na0.15%、K0.6%)。
4.2.7減少鈉和鉀鹽(<1.2%)的喂量,適當添加鎂(0.35-0.4%)。
4.3干奶牛和分娩時的管理要點
4.3.1注意防病及防滑,以防止流產和早產。
4.3.2為奶牛提供舒適的分娩環境,減少應激和環境污染。
4.3.3盡可能地讓奶牛自然分娩。
4.3.4對難產牛助產必須在獸醫的指導下完成。
4.3.5對可能會出現胎衣不下的奶牛進行藥物預防,如:分娩后注射催產素等。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