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英文名稱:enzyme
定 義:催化特定化學反應的蛋白質、RNA或其復合體。是生物催化劑,能通過降低反應的活化能加快反應速度,但不改變反應的平衡點。絕大多數(shù)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具有催化效率高、專一性強、作用條件溫和等特點。
酶(enzyme),早期是指in yeast 在酵母中的意思,指由生物體內活細胞產生的一種生物催化劑。大多數(shù)由蛋白質組成(少數(shù)為RNA)。能在機體中十分溫和的條件下,高效率地催化各種生物化學反應,促進生物體的新陳代謝。生命活動中的消化、吸收、呼吸、運動和生殖都是酶促反應過程。酶是細胞賴以生存的基礎。細胞新陳代謝包括的所有化學反應幾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進行的。
酶的來源
所謂酶(Enzyme),在希臘語里,就是存在于酵母(zyme)中的意思。也就是,在酵母中各樣各樣進行著生命活動的物質被發(fā)現(xiàn),然后被這樣命名。此時,“酵母”始終是活著的生命體=微生物、“酶”是活著的物質 = 制造出生命活動的不可思議的物質(按影象來說叫存活物質可能更好)。 但是酶不等於酵母:只可以說酵母是自然界所有生物體重單位體積內含酶種類及酶最豐富的!尤其是啤酒酵母! 酵母是單細胞微生物,內含有許多酶,酵母具備細胞組織,而酶則是蛋白質,通常一個酵母菌里有數(shù)千種蛋白質,所以說酵母含有酶,但酶不等於酵母。
酶的發(fā)現(xiàn)
177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帕蘭扎尼(L.Spallanzani,1729—1799)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將肉塊放入小巧的金屬籠中,然后讓鷹吞下去。過一段時間他將小籠取出,發(fā)現(xiàn)肉塊消失了。于是,他推斷胃液中一定含有消化肉塊的物質。但是什么,他不清楚。
1836年,德國科學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從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質的物質。解開胃的消化之謎。
1926年,美國科學家薩姆鈉(J.B.Sumner,1887—1955)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結晶,并通過化學實驗證實脲酶是一種蛋白質。
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們相繼提取出多種酶的蛋白質結晶,并指出酶是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質。
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T.R.Cech,1947—)和奧特曼(S.Altman,1939—)發(fā)現(xiàn)少數(shù)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