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 爛鰭病根據侵害魚的病原體,可分為黏細菌性爛鰭病、原生動物爛鰭病和中華鲺爛鰭病3種。黏細菌性爛鰭病,流行時間多在4~10月份;原生動物引起的爛鰭病集中在7~9月份;中華鲺引起的爛鰭病多在6~10月份。
2.癥狀
體色發黑,病魚游動遲緩,在水上層或池邊緩慢游動,嚴重爛鰭呼吸困難,食欲減退,隨后不食。打開病魚鰓蓋,由于病因不同,肉眼可見鰓上病灶部位和發病鰓絲顏色各不相同。黏細菌引起的爛鰭病,鰓蓋內表面被腐蝕成半透明的小窗,鰓線、鰓絲呈黃白色;原生動物引起的爛鰭病,鰓瓣瘀血,多黏液,鰓尖絲往往腐爛成半月狀,病鰓的鰓絲呈紅色;中華鲺引起的爛鰭病鰓絲末端腫大,并掛有蠅蛆,病鰓的鰓絲呈白色。
3.預防
經常檢查水質情況,適時調節換水量,改善水體水質,保持水體清潔,放養前對水體進行消毒。
4.治療
發現爛鰭病應在判別病因后對癥施藥,如黏細菌引起的爛鰓病,每0.067公頃用生石灰20~30千克,或漂白粉1千克,全池潑灑;原生動物引起的爛鰓病,每0.067公頃用硫酸銅1.5千克和硫酸亞鐵0.5千克混合潑灑;中華鲺引起的爛鰓病,每0.067公頃用晶體敵百蟲100~150克,兌水全池潑灑。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