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2009年我國玉米減產、供需出現缺口的基本面支持,2010年玉米價格上沖到歷史高價區間。2011年全球經濟仍然存在較大的變數,在我國2010年玉米產量取得增長的情況下,因需求強勁,進口的閘門已經打開,原本受政策面影響較大的國內玉米市場將變得錯綜復雜。國際市場的變化因素將部分影響到2011年國內玉米的價格走勢。 從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美國農業部、中華糧網以及中國匯易網的玉米供需報告來看,2010/2011市場年度我國玉米增產已成定局,需求量的預測數據沒有太大出入,但從產量數據對比來看,匯易的預測明顯低于中國和美國的官方數據,導致年度節余上分歧較大。鑒于近幾年中國匯易網的玉米平衡表比較符合市場走向,筆者傾向于采納其供需數據供投資者參考。按照匯易網12月份的數據分析,2010/2011年度我國玉米庫存使用比將下降到19.45%的歷史低值,供需矛盾較為突出。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玉米產量出現了實質性的增長,新年度我國玉米供需失衡的局面正在得到改善,但仍處于緊平衡狀態。繼2010年我國增加玉米進口量之后,2010/2011年度玉米進口量有可能進一步放大,這幾家機構預測數據介于60萬—750萬噸之間。 隨著我國玉米進口的放開,全球玉米產量與我國玉米聯動性正在增強。美國農業部最新數據顯示,2010/2011年度全球玉米期末庫存將較上一年度下降1720萬噸;全球玉米庫存消費比為15.57%,是2007/2008年度以來的最低水平。可見,全球玉米產需出現了1410萬噸的缺口,加之生產燃料的玉米占總消費比重已經提升到40.6%的最高水平,2010/2011年度全球玉米市場進入了緊平衡的階段。 由于2010年的玉米減產,全球第一大主產國和出口國美國的玉米供求驟然失衡,對全球玉米供應形成極大的挑戰。全球肆虐的拉尼娜正對全球第二大玉米出口國阿根廷的玉米生產造成嚴重威脅,其實現2500萬噸產量的可能性不大,數據顯示拉尼娜年份該國玉米產量普遍嚴重下滑。阿根廷農業部副部長1月4日表示,阿根廷2010/2011年度玉米產量將達到2000萬噸左右,低于此前政府預估的2600萬噸。如果阿根廷玉米減產,對全球玉米出口市場將造成嚴重的影響,也將波及到正在尋求從該國進口數百萬噸玉米的中國。 2010年年底以來,我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抑制糧價過快上漲的措施,包括打擊投機炒作、限定企業最高庫存、取消淀粉出口退稅、儲備玉米入市拍賣等,確實對穩定玉米價格起到了作用。2011年宏觀調控將繼續實施,但短期抑制糧價過快上漲,并不意味著政府要打壓糧價,政府更希望看到的是價格穩中有漲,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糧食供應的增加。所以說2011年政策面并不是悲觀的,“高位平穩運行”才是主基調。 對于2011年的國內玉米生長形勢,從目前的情況來判斷,有以下兩點值得關注,一是因為今年玉米種植收益繼續好于大豆,今年東北玉米面積將繼續擴大;第二點是根據美國大氣海洋局的最新模型,拉尼娜今年上半年有望結束,全球天氣下半年將恢復正常,因此,對今年7—8月份的天氣炒作行情,投資者不要寄予太高的期望。 總體來看,2011年我國玉米需求剛性增長態勢不會改變,供需關系呈現偏緊狀態。政府保護和發展養殖業以及促進穩定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基調不會改變。因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我國玉米生產成本將繼續上升,無疑將使玉米價格再上臺階。我國政府導向是玉米價格高位穩定,但為了控制CPI上漲過快,國家逐步采取調控手段,包括增加玉米進口數量以滿足國內供應,進口玉米的數量和節奏將影響國內市場供應。預計全年玉米市場呈現慢牛走勢,下跌空間有限,大連玉米主要波動區間為2100—2550元/噸。 (信息來源: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飼料周報》2011年第1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