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代謝綜合癥
之銀鯽大紅鰓
在鹽城鯽魚養殖區內,有種”新”病在流行,當地從業者稱之為大紅鰓,從近幾年發病情況來看,有蔓延增加的趨勢,由于區域內養殖情況復雜,該病在防治方面遇到了困難,出現了反復用藥和反彈的情況,下面就這種疾病進行探討。
該病流行的時間是5月下旬,到6月下旬基本結束。發病的癥狀是:前期魚體色發黑,少量病魚在瑭邊漫游,病魚鰓絲腫脹,前期病魚死亡量少。如果沒有進行藥物控制,到發病中期,病魚鰓部通紅,揭開鰓蓋,可見明顯的鰓絲滲血,解剖魚體可見肝膽病變,即肝腫大,肝組織充血,膽囊變大。此階段死魚量劇增,是前期的10-50倍,到后期,該病表現為鰓絲發白,內脹器官萎縮,并伴有腹水。整個發病期長達15天左右。
原因分析
水質方面,對于發病的魚塘進行水質檢測,各項指標均在安全范圍內。但是詢問發病養殖戶了解到,在發病前,60%的進新水,進水后3以內表現出該病的前期狀況,由于該養殖區域屬于灘涂養殖,鹽度較內陸淡水偏高,所以認為可能該病與水體鹽度變化有關。
繼發感染,在該時期內,主要的病情是指環蟲,那么在處理寄生蟲時,大劑量使用一些殺蟲藥物對鯽魚鰓部影響是比較大的,感染該病后,鏡檢發現鰓部指環蟲教多,鰓絲黏液也教多。
營養方面,病魚前期并沒有象其他病減少攝食量,采食量不受影響。大多養殖戶反映吃食量大的魚塘,發病的概率更大。那么處于這個時期的的水溫是成逐步上升的,溫度增加,攝食增加,魚體各方面不適應這種變化,就可能造成相應的組織器官受損,最后導致發病。
抗生素等原料藥濫用,該病發生的對象為50克到150克的2齡鯽魚,在魚種養殖階段,普遍用防球蟲類原藥,那么對魚體的各種器官會造成一定的影響,那么到另一新塘后,養殖戶對以前用藥史不清楚,可能再次大量使用后,加重的器官負擔,繼而爆發此病。
疾病的預防及治療措施
該病其實是可以避免的,詢問養殖戶發現,在前期采取預防調理產品后,基本沒有發病。
所以建議水位在沒進魚種前加到一定的水位,5月底避免大量進水,在使用預防孢子蟲,殺指環蟲后,內服調理內脹器官的產品,進行修復和調節。同時在水溫上升時期控制好投食量和粗蛋白。
該病發生后并沒有特效藥,不要把偶然用藥成功當成慣用處方。但是根據我在魚塘把華揚產品的具體用藥方法介紹如下:發病后停止一切抗生素類治療藥物,先用消炎藥和器官修復劑,拌料內服3天,在這期間對魚塘水質進行調節,主要使用解毒產品,如水質保護解毒劑,不用刺激大的消毒藥,不使用殺蟲藥。用藥第四天配合抗生素如達克菌加肝膽治療劑,維生素C進行混飼投喂,連喂5天,病情可明顯控制。第五天使用碘制劑進行消毒,視病情可隔一天再使用一次。
任何一種新病的出現,必先能夠掌握其發病周期,癥狀,以及在實際用藥中總結的經典處方,找到發病原因,從根本解決問題上每個從業者的責任和義務。綜上我個人認為,爆發這種區域性的病情,要對可能引發該病的因子進行分析,那么這種病其實就是一種應激性綜合癥,其表現在鰓部,根源卻在魚體本身。所以不管預防還是治療,應抓住根本,用對藥才是關鍵。之所以這種病難治,還是由于用藥方向不對,延誤治療時機,導致越來越嚴重。總之,這種代謝性應激反映導致的大紅鰓,應該引起重視,也要積極去預防和控制,讓養殖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下去。
唐大水 tangds@foxmail.com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