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豬肉價格高企 女大學生豬倌卻黯然退出
作為散戶,退出養豬業的主要原因是撐不下去。
豬肉價格一片漲聲,養豬戶應該可以大賺一筆,但這卻已經和曾經的“明星”散戶鄭娜沒什么關系。
鄭娜,北京人,本科學歷,2001年,她放棄在外企的工作,鉆進天津薊縣東施古鎮農村開始養豬。這位女大學生豬倌一時成為明星,包括央視《面對面》在內的主流媒體,都曾報道她的事跡。也因為養豬,鄭娜成為中國共青團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獲得很多榮譽頭銜。
但現在,鄭娜已經不養豬了。在豬肉價格暴漲,理應大幅盈利的行市下,這位曾經的明星散戶卻已經是置身事外。
幾經周折,記者找到鄭娜,拋給她兩個問題。為什么現在的豬肉價格這么貴?為什么要選擇撤退?鄭娜告訴記者,現在的豬肉價格與像她這樣的散戶撤離養豬業存在因果關系。大量散戶的撤出,讓生豬供應減少,推動了市場價格。
要想了解豬肉價格為何暴漲,必須從探尋散戶為何不再養豬開始。
養豬場已成養驢場
養40頭驢,200只鴨子和300只鵝,一個人足能應付。
通過網絡搜索鄭娜的相關咨詢,記者發現信息更新全部終止在2009年。
鄭娜所經營的建和養殖場,坐落在天津市薊縣東施古鎮。擁有薊縣三八紅旗手等多個榮譽頭銜的鄭娜,是當地的明星人物,建和養殖場也是明星企業。但記者致電東施古鎮鎮政府的相關主管部門,得到的回復都是東施確有建和養殖場,但無法聯絡。
從北京驅車約100公里,記者在上周末趕到東施古鎮,最終通過當地派出所指引才找到建和養殖場。
養殖場置身一片農田當中,沒有任何招牌,院墻殘破,鐵門上鎖。但里面的狗吠顯示這里還有人居住。敲門后,開門迎客的是鄭娜的父親,鄭建和。
當年,正是鄭建和在這里開辦了養殖場,鄭娜就是因為牽掛父親,才從北京來這里當了豬倌。鄭建和將記者引進屋內,令人頗感意外的是,院子里不是成群的大白豬,卻是三三兩兩的黑毛驢。
曾經的明星養豬場已成養驢場。
“咱已經不養豬了。”鄭建和憨憨地笑著,他和女兒撤出養豬業的時間,正是2009年。
在2009年,生豬收購價格跌到近幾年來的最低潮,每斤只有4.5元左右。而在2008年,生豬收購價還維持在每斤8到9元的水平。從2009年開始,建和養殖場開始陸續賣掉場里的肥豬、母豬、小豬崽。2010年春天,建和養殖場正式告別養豬。鄭娜也離開了薊縣,去寶坻做起了飼料相關的生意。鄭建和還守著養殖場,2010年,他試著養了幾頭牛。今年,他開始養毛驢、養鴨子和鵝。
現在,建和養殖場里有40頭驢,200只鴨子和300只鵝。
毛驢在院子里轉悠,餓了就自己趴在草垛上吃草。整個建和養殖場里,現在只有鄭建和一個人,但對付這些毛驢、鴨鵝,足夠了。
養豬三大成本全部上漲
除了人工和飼料成本增加,疾病帶來的死亡率上升,也導致散戶養豬熱情下降。
“豬肉為什么貴啊?很簡單,養豬的人少了。市場上生豬少了,豬肉當然就貴。為什么養豬的少了?成本上升了,人工、飼料都在漲價,豬還常生病,不是每個養殖戶都能扛到現在。”
養殖場最火的時候,每年出欄生豬約2000頭,鄭建和一個人是顧不過來的,不但全家都要在一線干活,還要雇三個小工。養豬和養驢,一個顯著的區別就在人工費。“養豬,需要有人給豬扒糞、喂食。我這里當初最少需要三個小工,每個人除了包吃住,每個月還要給1500元。給少了,誰愿意干啊?不如出去打工了。現在,每個小工每月至少需要2000元才肯干。養驢,我一人就行。”
除了人工,飼料費也是一筆大開銷。豬比驢能吃得多了,除了吃玉米,還要吃其他飼料。鄭建和說,平均下來,每頭豬每天要吃4到5斤料。小豬雖然吃得少點,但小豬的飼料比大豬的要貴。當初,建和養殖場最鼎盛時期,存欄約1600頭,每天消耗的玉米、麥麩、豆粕等飼料達到約3500斤。飼料中,玉米約占六成以上。單單是玉米的價格,已經從去年的約0.9元/斤,漲到今年的約1.1元/斤。“別小看這兩毛錢的差別,一頭小豬從出生到出欄,要吃掉大概800斤糧食。你可以算算是多少差別。”
除了人工和飼料成本增加,疾病所帶來的死亡率上升,也導致了散戶養豬熱情下降。據了解,近些年來,藍耳病等疾病嚴重危害著生豬的存活。在建和養殖場,每頭母豬每年能貢獻20頭出欄豬,這已經是周邊地區的最高存活率。在一些南方養豬場,小豬因腹瀉導致的死亡率接近70%。散戶養豬,由于環境等方面條件欠缺,很容易導致疾病一傳十、十傳百,時常造成一頭豬生病,一個村子的豬都遭殃。
在人工和飼料費用上升,以及疾病增加的三重壓力下,建和養殖場放棄養豬。“你看,現在養驢多好。吃得少,不需要人照顧,還很少生病。”
養豬免稅所以拿地很難
年出欄萬頭會得到政策幫扶。可從2000頭到10000頭,對拿不到地的鄭娜來說,難以逾越。
父親鄭建和將不再養豬的原因歸結于三大成本的增長。而在女兒鄭娜看來,這些只是表面原因,真正讓她決定放棄的,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2009年,鄭娜和父親決定放棄的時候,每斤豬肉的飼養成本大概是6.5元,那時候收購價是每斤4.5元,當然虧本。但鄭娜說,以他們經營多年的實力,完全可以撐過那道難關,如果堅持到現在,以每斤10.5元左右的收購價,肯定會賺不少。
為什么沒有堅持?因為鄭娜看不到繼續發展的可能。2007年下半年,鄭娜結婚、要了孩子,養殖場還在運轉,但她沒參與一線工作,相對清閑。利用那段時間,鄭娜開始設想未來。
“以前,我們國家的生豬供應主要靠散戶,散戶可能占整個市場七八成的樣子。這和歐美國家不同,人家都是大規模、企業化養豬。所以,就像蔬菜價格會出現波動一樣,我們的豬肉價格也會出現波動。某年行情好,投入養豬的散戶就多,第二年生豬供應上來了,豬肉價格就會下來。豬肉價格下來,養豬的散戶又會相對減少。如果規模經營,就會穩定很多。像我們場子,做得最好的時候,每年出欄2000頭,其實放在國外也是小規模。”
鄭娜一直盤算著,讓自家的建和養殖場也能規模經營。她的設想是建立飼養、屠宰、銷售的一條龍產業鏈,直接將自己家養殖場的無公害豬肉,投入到自己品牌的連鎖店。但在其他條件都成熟的情況下,她沒能拿到擴大規模所需要的用地。作為薊縣最具實力的散戶,鄭娜距離更大規模的經營,只差一步。那些實力更弱的散戶,距離規模化,更加遙遠。
鄭娜透露,國家近些年一直在鼓勵規模化養豬,年出欄達到萬頭以上的都會得到政策幫扶。可是,從年出欄2000頭到年出欄10000頭,需要逾越一條鴻溝。業內人士透露,由于養豬免稅,地方政府并不會因養豬業而得到什么財政收入,所以對從業者來說,征地等環節困難重重。
從散養到規模養豬的陣痛
“散戶沒實力發展成規模經營,規模經營的企業又缺專業人才。”
鄭娜說,如今在東施古鎮,已經很難找到養豬的散戶了,整個薊縣范圍內,散戶也在撤離市場。即便今年行情火熱,也沒有聽說有太多人重新開始養豬。
她認為,從散戶模式過渡到規模經營,是中國養豬業的必經之路。成熟的規模化經營,會最大限度地降低生豬患病的危險。而機械化作業,也會帶來用人成本的下降。在飼料方面,大客戶收購會讓飼料供應商樂意給出更優惠的價格。
而現在,中國的豬肉市場正處在過渡的陣痛期,陣痛期內,豬肉供應不穩定,就會造成價格波動。
散戶還沒有完全撤出,而規模經營還遠沒有成系統。據了解,一些游資因為看中了國家政策的傾斜而進入養豬業,投入很大,也建起了現代化的工廠。但是,因為缺乏專業知識,豬崽成活率很低。“散戶養豬依靠的是祖祖輩輩留下的經驗。而規模化養豬,大型工廠,不會再讓農民去養豬,而需要專業人才。”鄭娜說,現在中國還不能提供規模化養豬所需的專業人才。
“雖然國內有農業大學,也有畜牧專業。但畢業的學生,多數是想進入農業局這樣的主管部門做公務員,很少有愿意來一線的。”
在這個陣痛期,散戶沒有實力發展成規模經營,而規模經營的企業又不都很專業。“所以,我個人認為,轉型的過程也許會比較長,豬肉的價格還會波動一段時間。”
鄭娜說,豬肉不是蔬菜,蔬菜的周期相對較短,而豬肉的周期會長得多。“一頭母豬,從發情、交配、產崽,小豬發育,長大,出欄。即便有人從現在開始大規模地投入,從購入母豬,到養出出欄肥豬,也要一年零兩個月,那都是明年秋天的事情了。”
當年有些無奈地離開養豬業,鄭娜多少留下了遺憾。她其實也在觀望,等待著一個時機。“如果有可能發展起自己的大規模養殖場,我還是會回來的。希望到那時候,豬肉市場會穩定很多,企業能規模化經營,老百姓能吃上放心、便宜的豬肉。” [url=http://news.stockstar.com/info/colnews.aspx?id=2921&source=%b1%b1%be%a9%cd%ed%b1%a8][/url]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