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陸川訊(通訊員 顏國煥)陸川縣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廣西特色養殖先進縣。近年來,該縣大力推行生豬標準化小區(場)建設,生豬養殖環境、設施不斷改善,規?;⒓s化、產業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截止8月份,該縣已投入生豬標準化小區(場)建設資金1083.20萬元,改擴建豬舍面積12070m2 ,建設沼氣池面積3850 m3 ,建設化糞池面積5200 m3 ,改造獸醫室、消毒室、人工授精室等輔助生產設施1200 m2。通過項目建設,示范帶動了生豬養殖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一、改善生產環境,提高養殖效益。通過對舊豬舍進行標準化改造,建成標準化豬舍實現了對豬舍內部環境的人工控制,可以為不同生長階段的豬只提供理想的溫度、濕度、通風換氣以及清潔度,減少了疫病的發生,提高了飼料報酬率,每頭豬平均養殖利潤比常規養殖提高約60-80元。 二、推行標準生產,促進結構調整。在生產管理過程中,推行封閉式管理、同源引種、全進全出以及科學完整的疫病綜合防控措施,提高了生豬出欄率和整齊度。推行標準化生產,提高生豬養殖管理成本,改善生豬養殖環境,促進了種養結合和畜牧業結構調整。 三、規范生產行為,保障產品安全。豬場實施改擴建時,統一要求各項目單位落實動物防疫達標、規范種畜禽生產經營、建立健全畜禽養殖檔案、實施獸藥GSP等生產行為。在有效保障市場供給的情況下,減少了養殖業面源污染,對保護生態環境,保證畜產品質量安全。 四、有效處理糞污,改善民生問題。建場時已把糞尿無害化處理設施同步到位,養豬場的糞尿通過干濕分離,雨污分離;豬場的豬糞及沼渣通過“豬━沼━魚”高效循環的農業生產模式的應用,實行飼料→豬→廢料處理→飼料循環生產方式,實現養豬場污染的“零”排放。糞污科學處理后還田養魚,提高了土壤地力,促進了種植業、水產業發展。 據統計,2011年,該縣規模養豬場已達658家,出欄1000頭以上豬場達250家,出欄10000頭以豬場14個,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園區13個。通過項目實施,該縣生豬標準化小區(場)年新增出欄肉豬達2.2萬頭,年新增養豬收入3000多萬元,有效地促進養豬業的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