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園區的大片空地,不蓋豬舍,卻種草。這是陽光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光平的養豬經。
楊光平的養豬場在平潭綜合實驗區蘆洋鄉的野鵝山。楊光平站在兩米多高的牧草旁,一邊指揮工人割牧草搬草,一邊用力掰斷一棵草放進嘴嘗。“味道不錯,甜甜的口感好。”楊光平嘿嘿一笑。這天剛好省農科院農業生態研究所的牧草專家陳鐘佃下鄉來查看牧草的生長情況,楊光平趕忙和陳鐘佃聊起下一步牧草的種植計劃。“明年我打算縮減豬場內的果園,將牧草面積擴大到1000畝”。
楊光平是土生土長的平潭人,1993年,開辦紅山畜牧公司,開始規模化養豬。“那時平潭養豬的人很少,更談不上規模養殖。島上豬肉基本依靠島外供應。每逢節假日,豬肉供應緊張。有時遇上臺風天,交通不順暢,豬拖到碼頭就死掉,商販們都急得跳腳”。
剛開始,楊光平圈地100多畝,專門從省外引進200頭豬苗。由于經驗不足,再加上注射疫苗不到位,不少豬病死,兩年的時間里,楊光平虧了一半。
楊光平跑到養殖業發達的湖北,請教華中農業大學的專家,找出問題所在,引進200多頭新美系二元母豬,又請來專業的技術人員和獸醫。到1997年3月,新的商品豬出欄時,豬肉價格一路狂飆,投資的錢全賺了回來。1998年,楊光平的養豬場母豬存欄量1000頭,年出欄商品豬20000頭,大大緩解了平潭島的豬肉供應問題。
嘗到甜頭的楊光平開始考慮要走可持續、生態型的養豬模式。“那個時候政府職能部門也開始引導養殖業要拉長產業鏈,走生態循環的發展。”楊光平說,他去過全國很多地方,交流養豬經驗,生態循環的養豬模式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現在,進入陽光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的園區內,綠樹茵茵,一個個尚未成熟的綠色臍橙掛滿枝頭,池塘內水面波光粼粼,樹叢中若隱若現的豬舍沒有沖鼻的氣味,也不見污水橫流。
“這個園區充分體現了我生態養殖、循環利用的養豬理念。”楊光平頗為得意。2003年,楊光平在野鵝山成立陽光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占地1500畝的園區內蓋起豬舍,建起沼氣池,還種上臍橙、蔬菜,實現了自己的生態養豬理念。2011年陽光公司存欄母豬量達3000頭,年出欄肉豬達六七萬頭,年銷售額過億,供應平潭市場上近80%的豬肉。
為了更好地實現循環發展,楊光平在園區內專門空出地種牧草,一是改善環境,二是可以作為豬的青飼料。
“近幾年我們一直在進行牧草的品種選育。像現在選育出的閩牧6號狼尾草,蛋白含量達到13%—15%,再生能力很強,種植期可從2月持續到10月,一畝牧草可以吸納60沼液。”陳鐘佃是福建省農科院生態所的研究員,從去年起,陳鐘佃便經常往來福州和平潭之間,來陽光公司指導牧草的種植情況。
看中了閩牧6號的優良品質,去年,楊光平專門空出300多畝地,從省農科院引進草種開始種植。楊光平說,表面上看,種沒多少經濟價值的牧草,還要專門請工人管理,一茬茬收割,不合算,實際上卻是一筆精明的老板才懂得算得“生態賬”。“牧草是很好的青飼料,富含粗纖維和蛋白可以改善豬的飲食結構和腸道環境,一斤牧草相當于3兩精飼料,能節約三成飼料成本。我的養豬場內有13個沼氣池,容量5000多立方米。牧草容易生長、吸肥能力強,地里有多少沼液都能吸納,極大凈化環境”。楊光平未來的打算是,縮減果園面積,把牧草種植面積擴大到1000畝。“平潭現在建設綜合試驗區,更需要保護環境。實現生態養殖,也是對開發貢獻一己之力”。
來源:福建日報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