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物保健 = 慢性自殺 (欒德乾2010-04-26)
接(連載4),大結局
一、 藥物保健=慢性自殺 1、藥物保健是養殖業的慢性自殺 [新生態養殖]在合理使用抗菌素藥物上,要樹立的一個理念就是: --抗菌素藥物只能用于抗感染治療,沒有預防疾病的功能。 --抗菌素藥物不能用于促生長,更不能用來進行所謂的藥物保健。 藥物保健實際上也是抗菌數促生長藥物的一種擴大和加深,從長遠意義上講,抗菌素促生長藥物也要禁止,這里不得不揭示抗菌素促生長作用的秘密。 藥物保健在養殖業中,用量最大、最早、最廣泛的當屬肉禽和水產養殖,肉仔雞在短短的40幾天生命里,體重迅速增至5斤左右,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藥物保健”。傳統上,雛雞階段的免疫防御,主要依靠種母雞的母源抗體和后期自身及時免疫發育,并且二者要有效順接。但事實上首先種雞場在母源抗體保護上往往做不到,導致仔雞前期發病多,而業界管理是仔雞前7天的死亡算是種雞場的責任,種雞場不但要承擔的經濟損失,而且不利于其品牌信譽。于是總結了一個障眼法,就在仔雞出殼后,送客戶前,所有仔雞都打上一針長效抗菌素,就算母源抗體保護不夠,7天內卻可極大地減少病菌感染死亡,于是在藥商的大力推廣下,幾乎所有種雞場都會用了。7天后死活就不管了,但惡果就像前面章節所述,會導致仔雞免疫發育遲緩,后期發病率更高。但7天后的發病死亡,養殖戶往往認為是自己養得不好或大家都感嘆的是病毒病菌太厲害的原因。怎么辦呢?又有了對策,就是所謂的“疫苗、獸藥雙保健”。在動物免疫發育遲緩情況下,將疫苗注射提早,盡管不會產生有效的特異性免疫,但可以造成免疫耐受,使以后就算有病毒感染,動物免疫機制不能識別,抑制了免疫反應;同時使用高劑量的抗菌素藥物保健,短期內屏蔽了免疫機制對病菌感染的免疫反應;二者同時也大大遲滯仔雞的免疫發育。 免疫反應和免疫發育是影響動物食欲和生長速度的,但在“疫苗、獸藥雙保健”下,正常的免疫發育和免疫反應被抑制,仔雞幾乎所有資源都用于增重,所以仔雞短期內像打了氣一樣,瘋狂生長,40幾天即可達2.5公斤,每公斤體重的藥物普遍超過1元。但這樣的方法有嚴重的后果,就是隨著動物的日齡增長,免疫反應不可避免地越來越強,病毒病菌持續感染越來越難以掩蓋,40天以后,仔雞會不迭的發病死亡,很難養過8周。所以到了40天左右,無論價格如何,養殖老板總是恐慌不迭的出欄,否則損失巨大。所以很多時候肉仔雞是一邊發著病一邊被運到屠宰場的,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好在肉仔雞只生活40幾天,藥物保健在肉雞上的長期運用,算是“成功經驗”。但從更長遠的后果分析,最終藥物保健還是要摧毀肉雞養殖業。 肉仔雞藥物保健的成功經驗發起得早,1990年代底就成熟了,現在已是成熟產業。但藥廠要把肉雞經驗搬到 養豬上就不那么靈光了,原因是豬是更復雜的哺乳動物,再者商品豬的飼養期遠遠長于肉仔雞的40天,到出欄一般要5-6個月之久。所以在養豬藥物保健使用中,往往伴隨著高熱病等惡性死亡,只不過沒人將二者聯系而已。蛋雞飼養期更長,78周淘汰,幾乎1年半時間,要推行藥物保健既花費不起,“反向螺旋”的惡果更難以掩蓋。所以很少有藥廠敢于在蛋雞養殖上推廣藥物保健,就算有試著推廣的,也難以產生肉仔雞和豬上的欺騙效果。所以在“肉雞、豬、蛋雞”三大養殖的藥物殘留中,蛋雞是最干凈的,豬次之,肉雞最嚴重。水產養殖可能類似于肉仔雞模式。 藥物保健在養豬的擔憂不但是陷入了一個猶如吸毒的慢性自殺的死圈,而且對遺傳育種也是災難性的,現代育種本來就不平衡,傾向于增重速度、料肉比等生產指標的選擇,忽視內臟與免疫功能的保護。只就二元母豬的繁育講,如果長期介入藥物保健,養育的后備母豬外表亮麗,內臟和免疫功能先天低下,那么在三元商品豬生產階段,將面臨惡性循環的災難性后果。 藥物保健對養殖全行業來講就是慢性自殺。從[新生態養殖]免疫健康的四個臺階理論來看,藥物保健不但破壞了動物的個體抗病力,削弱了繼承免疫力,而且造成一個養殖場低群體免疫力的狀況,這是豬場容易傳染病爆發和流行的關鍵。同時就整養殖業來講,藥物保健會造成就整個地區甚至全國的區域免疫力低下,這也是大環境疾病泛濫的根本原因(詳細論述在《新生態養殖》中一篇文章《免疫健康的四個臺階》中)。 如果拋棄藥物保健模式,有什么有效方法能夠幫助實施有效的疾病防治呢?對此[新生態養殖]推薦的是“免疫保健”技術,經實踐檢驗是可靠和有效的。對肉雞,簡單說就是要從種雞做起,放棄藥物保健,提供全面可靠的母源保護,仔雞才有可能有同步的免疫發育,才使真正實現安全養殖成為可能。但我們在肉雞養殖上推廣“免疫保健”技術非常困難,因為種雞場養殖戶分段負責,往往養殖戶愿意而種雞場反對,詳述會在新生態養雞篇章中出現。至于豬,[新生態養殖]的推廣就容易得多,一般養殖場是母豬、仔豬一塊養,正好整體解決。詳述請看[新生態養殖]的另一篇文章《加美利佳和免疫保健》。 2、濫用藥物,也是人類的慢性自殺 既然藥物保健是養殖業的慢性自殺,那對人類健康呢?看下面的詳細分析。 在人的疾病治療中濫用抗菌素藥物的現象跟獸醫差不多,既得利益者利用了醫學的專業性和人們想當然的慣性思維,首要目的是賺錢,要賺錢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賣藥,而且什么藥貴就賣什么,而不是什么有效就賣什么,以至于出現東北某病人1天被打吊瓶好幾噸的笑話。 藥物保健的促生長效果,短期內是十分顯著的,長期使用的后果是災難性的。筆者通過對一些青少年兒童的觀察,也發現兩個類似現象。(1)經常感冒發燒,治療期長;(2)有生長期幾年身高、體重高速增長,卻虛弱不堪;其中大部分有抗菌素藥物濫用的影子。 首先談兒童的經常性發燒。兒童自身免疫機能差,內臟和免疫發育不完善,易感冒發燒。家長心急火燎,恨不得馬上退燒、康復。通常是先自行服用大量退燒藥和抗菌素,過1天還沒好,就送往診所醫院,吊瓶幾天。期間一些不良醫生為求表面效果,贏得家長歡心,偷偷兌上免疫抑制藥物或激素等,孩子馬上活潑起來,食欲大增,家長長舒一口氣,向醫家投以感激的目光。經常這樣搞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感冒發燒了,打吊瓶成了經常的事。家長上火、孩子受罪,只能抱怨自己孩子太弱、傳染病太猛。其實更大的災害就是,孩子免疫發育被遲滯,可能害及一生。實際上醫學實在是太專業了,人們吃的是無知的虧。就病毒性感冒來講,總要經歷一個過程,大約7-10天,抗菌素藥物吃再多不能殺死病毒,短期內發燒,也不要急于退燒,體溫升高暫時利于調動免疫機能來抗感染,發燒是身體的免疫反應。貿然大量藥物退燒,破壞了這一過程。 筆者提出兩條建議請參考,(1)慎用退燒藥和抗菌素等藥物,給孩子免疫機能在抗感染過程中一個鍛煉的機會,有利于促進孩子自身抗病力的增強;(2)不能偏重補營養,鍛煉身體更重要,增加室外游戲和適當距離的跑步,鍛煉心肺功能,促進免疫發育。北方的兒童不妨在低烈度風雪天里,適當游戲跑步,不要總呆在溫室里。 再談生長期身體發育過速問題。工業化使我們的營養條件大幅度改善,中國最近三代人的身高,每代提高10厘米,這是一個正常現象。但部分青少年身高、體重的過度發育卻是一個病,里面有很大成分是濫用抗菌素藥物的原由。筆者發現很多體重過胖、身高短期生長過快的孩子,都有嗜食雞肉或雞肉快餐的習慣,期間食欲非常好,連續幾年到達1年長10厘米、1年長30斤的大有人在。筆者認為所有肉制品中,肉仔雞中藥物殘留最嚴重,人吃后,間接起到了抗菌素藥物促生長的作用。惡果也似一樣,孩子的心肺肝腎內臟和免疫發育被遲滯,使身體發育偏重于骨骼和體重。成年后徒有一個虛大的外表,可能很早就易徇患心臟疾病、氣血不足等,抗病力差。有成年人嗜食雞肝、豬內臟等,若是藥物保健養殖的,就極易誘發腫瘤等免疫危機癥。 所以養殖業的濫用藥物,間接的危害了人類的健康,再加上人類自己的濫用,不但影響人類身體發育、免疫健康,在治療方面也引起極大的麻煩,如“超級病菌”事件,“耐藥肺結核”等,如再不懸崖勒馬,我們培養的“超級病菌”或許會成為我們自己的掘墓人。 二、 堅決放棄濫用抗生素等藥物,既是救自己,也是養殖業的社會責任。 世界上抗生素總產量的一半左右用于人類臨床治療,另一半用在畜牧養殖業。兩個各異的抗生素消費渠道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濫用問題。北京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肖永紅教授等專家調查推算,中國每年生產抗生素大約21萬噸,其中9.7萬噸抗生素用于畜牧養殖業。 2000年以后歐盟等發達國家的科研機構在抗生素替代品上投入了更多的研究和經費,但到目前為止,還只是在一些單一的替代材料項目中有所進展,但從應用效果上看,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完全替代抗生素,更不用說超越抗生素。 筆者所在的團隊,在解決抗菌素藥物濫用方面,首先是從“高熱病”的研究起步的,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和分析,得出結論:藥物保健是高熱病的首要原因。從此全力以赴投入到該課題在養殖業中的研究、實踐、生產和服務中去,從2006年開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經費。我們三管齊下:創立新理論、研制新產品和推出新技術。逐漸產生了[新生態養殖]的一整套從理論到技術再到生產模式的可靠有效的完整體系。 通常生產中的環保理念往往懸在半空中,理念是好的,但實施起來,往往成本高、效果差。如很多污染企業的污染處理設備,成了應付上級檢查的擺設。但[新生態養殖]一整套關于安全養殖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模式,從一誕生就必須落在養殖業實處,它有三個存在的必須條件:(1)必須有效,而且經得住時間的檢驗;(2)它必須成本低,投入產出有更高的效益;(3)必須與任何藥物劃清界限;否則務實的廣大養殖場不能接受你,玩弄虛假早晚要敗露,我們也就沒有未來。海思特是一個民營企業,如果不能達到三個必須條件,就沒有客戶、沒有市場、沒有未來,難以存活立足。 首先我們在應用材料的使用上取得了進展,通過四大類8種材料的使用,初步產生了“加美利佳免疫保健”系列產品。同時在大量研究、不斷實踐的基礎上,逐步產生了“免疫保健”“環境凈化”等新技術,三年后的2009年取得了宏觀理論上的突破,[新生態養殖]核心理論得以創立。在隨后的發展中,基于實際生產中的大量驗證與分析研究,三者互相促進,互為驗證,無論是新理論、新技術,還是新產品,都在不斷精益求精、日漸完善(如:加美利佳產品已是第四代了)。既是在短期的防病與促生長效果上,也取得了極好的成果,可以完全替代并超越抗菌素藥物。長期考核,效益極佳,良性循環,產生了更大的生產和社會效益。 [新生態養殖]在理論上首要的是確立“免疫為本、免疫否決”等根本思想,并衍生出如“免疫斷橋、免疫與發育同步、免疫健康四臺階”等許許多多的新理論,技術上以推行“免疫保健”為主的方方面面的新技術,新產品等等。 筆者是[新生態養殖]理論的創始人,也是海思特公司[新生態養殖]課題組的帶頭人,[新生態養殖]的推廣有如一場養殖業的革命,任重而道遠,決不是短期內能夠完成的,但我們百折不撓、堅忍不拔、一往無前,直到最后的勝利。以前是這樣,以后仍將如此,不達目的,絕不放棄。 為此我們也通過有限的宣傳渠道,向全行業和全社會呼喚,喚起更多人的認識,召喚更多的志士同仁,加入到[新生態養殖]運動中來,希望能感召到更多的養殖場走上[新生態養殖]的道路,能產出更多的安全又健康的食品,貢獻給更多的人! 三、 反思 1- 養殖場總是希望獲得的效益,多賺錢。而“藥物保健”到今天已經連所謂“眼前的效益”都無能為力了,為什么還要濫用藥物?這不但是有如吸毒般的藥物依賴性在作怪,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想當然的慣性思維”在作怪。“落后就要挨打,無知就要受騙”!所以普及基本科學知識,養成科學思維模式很重要。 2- 藥物是人類科技偉大進步的結晶,正確使用它,則造福人類;濫用錯用,則貽害無窮。好比是一把斧頭,本來是發展生產的工具,用錯了也能成為殺人武器。當前亟待解決的是要建立持中立立場的獨立獸醫制度。我們的基層獸醫靠賣藥為生,并不是水平越高越賺錢,而是賣藥越多越賺錢。賣藥也是哪個賺錢賣哪個,不是哪個有效賣哪個。醫和藥能分離最好。 3- 商業利益的引導:現代養殖業的發起,廣大 飼料廠商、獸藥廠商、消毒劑廠商和疫苗廠商等功不可沒。但目前養殖業的危難局面,與各方的錯誤引導也是有一定關系的,特別是獸藥商的宣傳引導。拿一個人藥的例子來看,如:有網絡文章指出,H1N1對人的危害并不大,但全球知名的瑞士某藥廠所付顧問費的一些專家學者卻在全球各大媒體發表文章,渲染夸大其危害、記者也積極報道,導致全球性恐慌,經過一段時間后,最終該病不了了之,死亡人數不及普通感冒的零頭的零頭。另外的一個結果是該廠的一個抗病毒藥物卻大賣特賣,效益可想而知。但據部分國內醫療機構后來對該病的治療經驗分析,該藥的抗病毒效果遠遠不及傳統中藥板藍根。但為什么板藍根沒有熱賣呢?講到這里,大家都心知肚明,還是利益在作怪。該國外著名制藥廠在2010年就H1N1事件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點名批評。 本來歐洲國家禁止的抗菌素藥物使用模式,他們卻在我國大肆兜售。他們編制所謂先進科學的謊言,蠱惑我國養殖業多用抗生素。一邊不停地賺取我國的財富,一邊摧毀我國養殖業的健康體系,將我國養殖業推向高風險、崩潰的邊緣,如同一場隱蔽的新鴉片戰爭。他們的慣用手法就是:不直接做產品廣告,一方面捐助公益或慈善事業,然后通過大力投資和公關媒體來大力宣傳,在我國民眾面前展現一副慈善面目的偉大形象;一方面收買大量權威專家學者,到處游說,發表文章,大造輿論。甚至雇傭一些藍眼黃發、外表文質彬彬的老外,在中國到處講課兜售。如果其推廣的是藥物保健、藥物促生長等,則是圖財害命,我們權且稱其為“高雅的野獸”。 4- 如有的專家教授拿著藥廠的顧問費,那就不能指望他們發表中立的言論,要有所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