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十八個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全文約15000字,共分6個部分30條。
文件對未來5年農業發展提出了諸多目標,下面解局君帶大家來看看,這些目標中哪些會對我們生活有影響。
三大紅線不能碰
1、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
2、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
3、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剛性約束,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
四大舉措確保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1、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深加工,形成一批優勢產業集群,培育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領軍企業和國內外知名品牌;
2、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加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開展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行動,鼓勵大型電商平臺企業開展農村電商服務,支持地方和行業健全農村電商服務體系。;
3、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開發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休閑旅游項目,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盤活農村閑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場和水面等資產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4、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加強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設。
五個數字
1、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將高標準農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
2、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建設,到2020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億畝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護。
3、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以上,濕地面積不低于8億畝,擴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范圍。
4、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落實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工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
5、實施脫貧攻堅工程,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等措施解決5000萬左右貧困人口脫貧;對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2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覆蓋范圍,實行社保政策兜底脫貧。
十三個“建立”:
1、建立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機制,提高農業用水效率;
2、建立健全職業農民扶持制度,相關政策向符合條件的職業農民傾斜;
3、基本建立農業資源有效保護、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術支撐體系;
4、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制度;
5、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開展跨地區跨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試點;
6、建立農產品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
7、建立健全適應農村電商發展的農產品質量分級、采后處理、包裝配送等標準體系;
8、建立健全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長效機制;
9、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
10、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
11、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
12、2016年推動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正式建立并開始運營;
13、探索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
最重要的問題:土地、宅基地
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三權分置”辦法,明確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的具體規定。
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引導農戶自愿互換承包地塊實現連片耕種。
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
探索農民住房保障新機制。
新華社27日受權發布《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18份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也是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3次聚焦“三農”。
對當前我國“三農”發展呈現出的新矛盾、新挑戰,文件有哪些破題之策?新華社記者從中梳理了五大關鍵詞,采訪權威專家,對文件進行深度解讀。
“農業現代化”:連續三年寫入標題
回顧近6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2011年至2013年的主題分別是水利、農業科技、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而從2014年至今,則連續三年將“農業現代化”寫入文件標題。
專家認為,“農業現代化”連續三年“入題”含義深遠。當前,我國農業面臨千年未有之變局,迫切需要通過落實新理念,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從根本上提升競爭力,破解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產量持續增長,糧棉油、果菜魚等大宗農產品總量均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加劇,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競爭力弱等問題日益凸顯。
對此文件提出,持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著力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農業是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的行業,我國現代農業的基礎不牢,水利等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必須在物質技術裝備、基礎設施方面著力,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次寫進中央一號文件
與當前經濟轉型升級方向相一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今年首次寫入了中央一號文件。專家指出,盡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文件中僅出現一次,但15000字的文件內容通篇體現出農業供給側改革思路。
在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方面,文件提出,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是聚焦數量問題,主要是結構和效益問題。”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認為,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供求總量基本平衡,但結構性矛盾問題也十分突出。玉米出現階段性供過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擴大,優質飼草供應不足,有效供給不能適應需求變化。
為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農業部已經決定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糧食生產,重點是調減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及西南石漠化區等“鐮刀彎”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調減出的耕地將根據市場需求和農牧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地發展青貯玉米、飼草、雜糧雜豆等作物。
文件還提出,樹立大食物觀,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記者了解到,馬鈴薯主食開發工作將繼續推進,越來越多的馬鈴薯饅頭、馬鈴薯面條等產品將端上人民群眾餐桌。
以“綠色發展”保護資源修復生態
我國農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資源環境代價,出現耕地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等問題,資源與環境的緊箍咒越繃越緊。
對此文件提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綠色發展本是農業的天然功能,但目前很多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與綠色發展相悖,需要及時糾正?!敝袊r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認為,要加快改變農業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放棄“高投入、高產出”的掠奪經營方式,大力發展循環農業,采用休耕、輪作、種植結構調整等措施修復農業生態環境。
文件還提出,強化食品安全責任制,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作為衡量黨政領導班子政績的重要考核指標。這意味著“舌尖上的安全”或將與領導干部的“官帽”緊密聯系在一起,督促地方政府把更多精力放在食品安全問題上。
補齊“短板”吹響決勝小康沖鋒號
“短板”一說,源于管理學中的木桶理論: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板子。小康不小康,關鍵在老鄉。今后五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農村成為最需要補齊的那塊短板。
隨著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斷完善,新農村建設發展勢頭良好。但不可否認的是,農村基礎設施依然薄弱,重建設輕管護;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難以適應當下農民需求,重硬件輕軟件;農村環境存在臟、亂、差現象,重眼前輕規劃;農村老齡化、空心化嚴重,推進市民化過程中重“面子”輕“里子”。特別是農村仍存在大量貧困人口,亟待脫貧致富。
對此文件提出,把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設施重點放在農村,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基礎設施,加快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推進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和農民工市民化,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蔣和平認為,今年一號文件在強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還強調不斷提高農村學前教育、鄉村教師隊伍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今后美麗鄉村和農民幸福家園建設必將駛入快車道。
“產業融合”支撐農民增收
“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9.5%,2015年農民人均收入突破萬元大關,增幅連續第6年高于GDP和城鎮居民收入增幅。然而,農民收入不高且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隨著農產品價格下行和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乏力“雙碰頭”,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難度加大。
對此文件提出,必須充分發揮農村的獨特優勢,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讓農村成為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在農業轉型發展過程中,推進農業的產業化經營,促進‘接二(產)連三(產)’是一個重要方向?!敝袊缈圃恨r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要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
與此同時,農村第三產業發展也被寄予厚望。我國休閑農業近年來已經進入發展快車道,2015年休閑農業吸引游客11億人次,受益農民達3300萬人。
對此,文件提出,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
來源:新華網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