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養鴨是能夠減少養殖過程對環境造成污染的一種養殖模式,甚至能夠做到零排放,無污染,肉質更安全、優質、口感好。針對現在人們對安全食品的市場需求,及國家對養殖業對環境污染的保障需求,生態養殖已經越來越被養殖戶及消費者重視。不過生態養鴨模式也會根據地區及社會情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養殖模式。使用金寶貝干撒式養鴨發酵床的用戶很多,根據這些用戶的養殖情況,生態養鴨的主要模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
一、生態放養模式 鴨的生態放養可以利用地勢地形等自然資源,如林地、果園等,通過圍網放養結合圈養或棚養的方式。飼養過程實行舍養和放養相結合,鴨可以自由的采食林地中生長的野生自然飼料,如昆蟲、青草、草籽、嫩葉和礦物質等,嚴格限制飼料添加劑、化學藥品及抗生素的使用,以提高鴨蛋、鴨肉的風味和品質,生產出更優質、安全的無公害食品。這種新型養殖方式,合理利用了林地、果園等自然資源,鴨在新鮮的空氣、自由的覓食運動中,充分享受了動物的福利,這種因地制宜利用林地發展生態養鴨的模式,林牧結合,以林養牧,以牧促林,已經是不少地區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方式。
二、養鴨模式1、發酵床養鴨原理
金寶貝發酵床是借助鴨舍內鋪設的有益菌墊料,通過有益菌的作用,直接對鴨糞便進行發酵,分解成可供鴨食用的有益粗蛋白等物質,不僅能節省清糞帶來的人工效益,還能解決糞便對環境的污染問題,消除鴨舍內的氨氣等臭味,改善鴨舍環境。
2、墊料的制作
鴨舍發酵床墊料層厚度一般低于豬圈發酵床厚度,按不低于40厘米計算,可按每平方米鋸末谷殼各50%約180~200斤備用。金寶貝發酵助劑1公斤,可以鋪建12-15平方的鴨舍。圈舍面積不能過小,養殖密度不能過高,一般以6-8只鴨為最佳。金寶貝發酵助劑必須與米糠(或玉米粉),按菌劑:米糠(或玉米粉)=1:5以上的比例均勻混和稀釋(新鮮米糠的營養效果優于陳舊米糠)。將稀釋后的菌種與備好的墊料混合,為達到均勻效果也可采用多級稀釋的辦法;也可以先將谷殼鋸末混合物墊底層10公分左右,開始均勻撒入米糠稀釋的菌料均勻覆蓋,再鋪上10公分稻殼鋸末的混合料,按上面操作再撒入稀釋的菌種混合料直至達到40CM厚墊層。有條件的可適當噴撒紅糖水(可按70㎡ /公斤備用)到米糠菌劑混和物中。原則上鋸末墊料無需額外加水,表層墊料含水量以不揚塵為標準,揚塵的話容易帶來鴨的呼吸道疾病,影響鴨的生長發育。幼鴨階段可以往表面適當噴灑一些水分,用手抓起墊料手上有水印但不滴水適宜,放進肉鴨,肉鴨排糞尿發酵床就自動啟動發酵床啟動后,發酵床啟動后一定要控制好濕度(墊料內部濕度應在55%~65%左右)。
3、發酵床養鴨的管理要點:
發酵床養鴨,要根據發酵床的情況和季節的不同,來確定適宜的飼養密度。飼養密度一般6-8只/平方為宜。
發酵床的溫濕度管理:發酵床中心層溫度35-50℃或更高,表層溫度不論冬夏,長期穩定在20℃左右,發酵床的濕度應在55%-65%左右。
翻倒:每周翻倒2-3次,翻倒前可先將鴨趕出鴨舍或趕到鴨舍另一邊,深翻20厘米。蛋鴨產蛋期可10天翻倒一次。
鴨出來后墊料可以繼續使用,但應添加部分菌種和鋸末重新翻倒,一般可使用3-5年。
三、規模化生態養鴨模式 規模化的生態養鴨模式,綜合考慮鴨場的環境安全,兼顧鴨場對周圍環境的污染,采用綜合的養殖技術、手段和途徑,最后生產出安全、優質的禽產品,同時又做好環境保護的工作。
目前生態養鴨的主要模式就有以上三種,但是不管是生態放養模式還是規模化生態養鴨模式都已經漸漸往發酵床養鴨模式靠攏、結合,這樣能夠有效節省清糞人工,還能保證對環境污染達標,是養鴨戶最愿意選擇、也是經濟投入最低的一種生態養鴨模式。 由于養殖的規模較大,對技術水平要求高,投資較大。可采用公司加合作社加基地加農戶的產業鏈結合帶動的方式,把養殖戶聯結起來,統一糞污處理方式,進行生態養殖。
鴨場還可以在林間、果園等選址建場,利用林木、排水渠等將場內不同功能區自然隔離,根據鴨場、林地規模的具體情況,鴨糞可直接為林場、果園利用,或設置鴨糞發酵生產車間,統一使用金寶貝肥料發酵劑發酵生產有機肥,供本場或區域內的大棚生產有機水果或有機蔬菜,帶動當地生態、循環有機農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