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報道,又是國慶節,發點我自己寫的東西吧,這些只是書上看到的,我也沒實踐過,那有不恰當處大家多多指教。如果有人在搞這方面的研究的話,我也很想參與一下學習一下呵呵
母狐殺死和傷害仔狐的現象在人工飼養下普遍存在。
傳統中對家畜食仔的解釋有兩種:(1)不正常的行為;(2)適應性行為,以便控制種群的數量。
后來的學者又把食仔行為解釋為5種:(1)exploration of the infant as a resource;(不知如何翻譯合適呵呵)(2)資源的競爭;(3)性別的選擇;(4)雙親的操縱:雙親為了增加自己的舒服感而淘汰個別新生兒;(5)社會群體的紊亂:淘汰個別新生兒以維護群體的正常。
大多數第一線的飼養者都認為這是因為環境的干擾和應激引起的。例如人類的靠近和外界的吵鬧聲。國內也有認為,是因為母狐產后缺水,一些原因造成仔狐身上有異味和母狐誤食死胎或弱仔。
但也有研究表明,母狐殺死或咬傷自己的孩子或許是因為其周圍鄰居母狐的存在,研究者觀察記錄了21只初產母狐和18只經產母狐分娩前后的行為。這些母狐所產的仔狐中有54只死亡的,其中41只被母狐咬過,可能是由母狐要死的。17只母狐被判定有食仔行為,其中一半在殺死仔狐前都要咬掉仔狐的尾巴。經過進一步行為的分析得出具有食仔行為的母狐與正常的母狐其行為上基本無差別(包括對仔狐的修飾行為),唯一不同的是具有食仔行為的母狐多是站著修飾仔狐的,對本身的修飾也較多,同時在產箱中表現出不安。這一結果表明了食仔行為并不是由母狐糟糕的繁殖行為引起的,也不是由于農場內的干擾應激引起的。同時他們還從中得出食仔只是個別母狐的行為,具有食仔行為的母狐在以后的年份會經常重復這種行為。
另一研究顯示具有食仔行為的母狐或低繁殖成功率的母狐較成功繁殖的母狐有較低的社會等級地位。在野生情況下位于次級地位的母狐其繁殖行為被抑制,因而研究者認為食仔行為是由于一定年份位于次級地位的母狐選擇不繁殖引起的,在隨后的年份中由于農場中狐之間的位置群體結構基本上保持不變,這些狐的地位等級也就很難發生變化,那么它的繁殖策略也就不會變化。隨后證實了食仔母狐的行為受到了鄰居出現的影響:16只曾經有食仔行為的母狐在被鄰居的其它母狐在身體和視覺上相孤立后,表現出了明顯的更多的危害仔狐的行為。然后研究者進一步通過控制母狐鄰居的社會等級地位從而明顯減少了這些母狐的食仔行為。該試驗中具有低競爭能力的母狐較具有高競爭能力的母狐殺死或咬傷了更多的仔狐,而這兩種母狐的仔狐在競爭力上是沒有明顯差別的,當這些有食仔行為的母狐與具有更低競爭力的母狐尾鄰居時,其危害仔狐的行為就不再出現了。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